西部地理丨广河阳洼湾:改写中国史前史分期的小村庄
原标题:广河阳洼湾:改写中国史前史分期的小村庄
1924年,安特生在这一带发现了半山遗址
公路边的阳洼湾路标
地层中发现的大块白灰团
黄土层中烧土层清晰可见
在阳洼湾发现了烧灰坑
专家学者们在阳洼湾一带考察
安特生当年发掘的情形
半山类型旋纹鸟形壶(文物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半山类型内彩神人纹盆
半山类型贝纹罐
半山类型锯齿纹罐
半山类型神人纹壶
阳洼湾,一个寂静的小村
广河县一个偏僻的小村,竟然是一个改写了中国史前史分期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成为无数学人向往的地方。踏访阳洼湾,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群山茫茫,小山村的发现纠正了曾经错误的认识
2017年春节刚过,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广河县阳洼湾。这个小村,对了解中国史前史的人来说,有着无比巨大的诱惑力。
“这一点,在2016年齐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表露无遗。当时,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想去阳洼湾,对他们而言,那是一个他们必须去的地方,甚至于是有些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广河县文化局局长唐士乾对此记忆犹新。唐士乾还是齐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这七八年间,为了弘扬齐家文化,他东奔西走,忙碌不停,组织诸多活动,对宣传齐家文化,功不可没。我们寻访阳洼湾之行,特地请到他和另一位酷爱齐家文化的副局长马宝明带路。
广河县在兰州的西南方向,是一个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地方。以前,从兰州走广河需要三个多小时,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畅通无比,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广河。从兰州到广河,公路基本上在山岭之间穿行,等我们进了广河县城后,才发现,县城也被四面群山所包围。真有点“环滁皆山也”的意味。可惜的是,这里山和欧阳修笔下《醉翁亭》中描写的山不一样。
这里的山和陇中黄土高原的山,大同小异,多是荒山。好在有一条河流从山谷中穿过,给两岸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这条河就是广通河,故此广河县城和兰州地形有些相似,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村庄分布在河谷两侧。
广河县名的来历,和我们眼前的这条河流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秦人在这一带设置枹罕县,封有羌枹罕侯。到西汉时,从枹罕县析置大夏县。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这块土地上沉淀了大量深厚的历史文化。1917年,这里设立宁定县,县治设在太子寺,隶属于兰山道。这就是说,他们曾经归属兰州管辖。1913年,人们对全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全省设7个道77个县,另外有宁夏护军使、宁海镇守使。兰山道是当时的第一道,治所设在省会所在皋兰县(今兰州城关区),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兰州市,可管辖范围比今天的兰州大许多,管辖15个县,临洮、靖远、临夏、渭源、陇西、定西、会宁、岷县、漳县都归兰山道管辖。
解放后,撤销了宁定县,成立广通回族自治区,不久改为县。1956年,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广通回族自治县改称广通县。后因县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复,于1957年改为广河县。这就是广河县名的来历。
广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除中部广通河谷冲积阶地地势平坦外,其余地区丘陵密布,沟壑纵横。这也就是我们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全是山岭的缘故。
在县城文化局,我们同唐士乾、马宝明会合后,就赶往阳洼湾。
出县城就进入了大山,阳洼湾和我们多次去过的广河县齐家镇相距不远,不过阳洼湾属于半山文化类型。半山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中期,这是生活在距今约4500年之前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文化。半山人要比齐家人早,似乎可以这样说,他们就是齐家文化的先民。然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之前,当时的观点是齐家人要早于马家窑(半山人)。
“齐家期,是甘肃史前文化的最早时期。”这个观点是瑞典人安特生提出的,他是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开路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安特生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四百公里范围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后来,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安特生提出了一个推断,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可能是西方传播来的。这就是后来被中国学术界所诟病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同时,安特生对中国远古文化划分为六个时期,从早到晚,依次是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在今天,这个分期的划分,显然有误。而纠正错误的证据,就是阳洼湾发现的两座墓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仰韶文化就是指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时期。
这就是人们寻找阳洼湾的原因所在。
春寒料峭,浮尘飞扬,却无法湮没这里曾经的历史
离开县城我们向东南而行,直奔洮河边,我们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齐家镇。这里是1924年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的地方。
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洮河峡谷,沿着一条修建在山崖和河谷之间的公路,前行了十几分钟后,在一个比较大的拐弯处,顺着公路向山上盘升。到半山腰上,我们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穿村而过,就是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的齐家坪了。
此时,坪上风越来越大,早已没有了春风拂面的感觉,相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凛冽。我们要去的阳洼湾在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咀村一带。这里也是半山文化类型的首次发现地和命名地。后来,我们发现半山遗址所在的位置,实际上是在这一带相对较高的山梁之上。有资料说,齐家文化在一级台地上,半山遗址在二级台地上。
离开齐家坪后,山路变得崎岖了,好在路不错,清一色柏油路,不过在几个山岭之间盘旋往复而已。绕过几个村庄后,渐渐地接近了山顶。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山间寒风越发凛冽,公路两边的树木尚未发芽,干枯的树枝在寒风中左右摇摆,随风而起的浮尘,漂浮在空中,让远方山脚下河谷中的景物有些模糊了。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春风刮起土吧,人们都喜欢春暖花开,但无人喜欢如此凛冽的春风。
这似乎和我们即将到达的阳洼湾所隐藏的历史有些相似。如今的文明是建立在无数先民们在数千年岁月中所积累起来的文明基础上的,而那些先民们的身影,却越来越模糊,只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忽然,路边的指示牌上显示“阳洼弯”,车很快就一晃而过,而前面的路牌上,出现了更令我惊奇的名字“半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阳洼湾和半山其实相距不过千米。
很快,车就在路边停下。路边,这是一个三角形平地,在三角形最宽处,是一处平台。平台之上,为一堵呈八字形的白墙。青砖白墙,古香古色,八字墙中间半山遗址的石碑赫然在目,这就是半山遗址保护石碑了。
虽然到了半山遗址,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半山,相反却是在山顶了。严格意义上,它应该算是一个山梁,公路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山梁,将散布在山间的村落沟通连接起来。这里实际上就在半山后面的高山上。
半山遗址在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咀村半山自然村西侧的台地上,这是一处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遗址,东至庙儿咀,南邻八羊沟,西接瓦罐咀,西北至西疙瘩山,南北宽300米,东西长10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为主、齐家文化兼存的大型聚落遗址。
半山彩陶给安特生一种启迪,由此掀开发现大幕
不过,当年安特生发掘的一切早已被厚厚的黄土所湮没。站在山梁上,向四周张望,远方河谷中已被浮尘所遮盖,看上起模糊不清。
文物保护碑所处的三角形,恰好是乡间公路和一条砂石路形成的交叉点。这里也是居高临下,眺望河谷中景色的绝佳去处,可惜我们来时天公不作美,在凛冽的春风吹拂下,大家都有些瑟瑟发抖。
天气虽有些冷,我们还是很兴奋。前面山嘴上,似乎有个小山村,村子边的麦田里,收割后麦草垛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村落中。
我们准备过去看个究竟。沿着新拓展的砂石路慢慢前行,路边上,就是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新立文物保护范围界碑。
半山遗址的发现和安特生密切相关,它们似乎是冥冥中给安特生的一种神秘启迪。
安特生到兰州后,在兰州市场上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这些彩陶器主要是半山和马厂时期的。安特生为了寻找这些彩陶的出土地,而在洮河两岸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最终在洮河两岸,发现了诸多的史前遗址。
近百年来的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类型,同比它早的马家窑文化相比,它更加向西延伸。最西端到了河西走廊的永昌,在渭水上游,黄河上游的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等流域都有大量的发现。
半山的先民们依旧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居住在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中,将门向东方开设。彩陶是他们生活中主要的器具,或者是主要交易品。在半山文化类型遗址的房屋附近多发现储存东西的窖穴,还有烧制陶器的窑址。
这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安定,一方面气候没有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部族之间也相对安宁。所以人们有闲、有钱,有条件花大力气来制造精美的彩陶。在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彩绘陶器最低的比例达到85%,最高达到90%。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而且半山人的彩陶图案,也很华丽精美,多是用黑红相间的线条勾勒出各种图案。然后用锯齿纹、旋纹、菱形纹、葫芦纹等纹饰来装饰。而在半山文化后期,还出现了鸟形壶,似乎又在展示当时的某种神秘崇拜。
顺着砂石路而行,一人多高的断崖上,就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地层剖面。给我们展示着先民们生活的遗迹,这里是一处灰坑,那里有一块彩陶残片。
看看,那是什么?在厚厚的黄土地层中,一块椭圆形的长约二三十厘米的白色石灰团。白色石灰地面是齐家文化的典型标志。在去年的一次文化考察活动中,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每当看见地层中白灰地面就激动地大喊:“看看,白灰地面!齐家嘀,齐家嘀!”
白灰地面和齐家遗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里地层中的大块白色石灰,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只能留待以后探讨。顾不上多停留,我们目标是阳洼湾。
在临夏一带,以阳洼命名的地方不少,有阳洼沟、阳洼岔、阳洼湾等等,而放眼整个黄河上游的史前文化遗址,基本上有阳洼二字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史前文化遗址出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阳洼湾,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就到阳洼湾去看个究竟吧!顶着山间的大风,沿着砂石路而行,走了四五十米远后,眼前又是一个岔路。原来,这里两条砂石路和一段公路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带路的马宝明说,沿着砂石路,穿过公路,有一个小村,那就是阳洼湾。
忽然有些激动,寻找了多时的阳洼湾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踩着砂石路上的卵石匆匆前行。到公路边,我们才发现车上看到的阳洼湾的路标就在身边。穿过公路,我们发现这里是一处山沟,在沟边山坡上,人们开辟出一条小土路。路的那一头就是那个名叫阳洼湾的村子,它面朝山沟分布,正好向南,如果是晴天,暖暖的阳光照到这里,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栖息之地。
马宝明指着路边山沟中一块平地说:“当年,著名考古学者夏鼐,就在那里发现了两座史前墓葬,从而纠正了人们对史前历史分期的认识。”
这件事发生在1945年四五月间。那年,考古学家夏鼐来这里考察半山文化遗址。据说,在半山村住了好几个月。夏鼐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沟中,发现了两座墓葬,这两座墓葬都是齐家文化的墓地,令他们兴奋的是,有一处墓葬的地层没有被扰动。他们发现了一种叠压关系,齐家文化类型的墓葬压在马家窑文化墓葬之上。这就说明,齐家文化要晚于马家窑文化,而不是当年安特生所认为的齐家文化早于马家窑文化。
后来,夏鼐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以此证明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纠正了安特生“六期”文化分期的错误。这对史前文化的分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这是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马家窑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根据发掘的层位关系修订了安特生观点,这也标志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新起点。
由此,这个名叫阳洼湾的小村,也就成为许多考古人向往的一个地方。
随后,更多的资料不断被发现。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甘肃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洮河流域做了调查发掘,其间对马家窑文化半山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9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首次发现了白灰面住室和石圆圈遗址。也证明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
如今,人们对史前文化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仅修改了安特生的许多不足,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观点: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有由东向西传播的趋势。
顺着小路,走进村子,安静无声,凛冽的春风在山村中,呜呜吹过,往事越千年,一切都隐藏在这厚厚的黄土中了。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
相关新闻
- 2017-03-11西部地理丨张掖五行塔:佛国胜境中的塔影奥秘(图)
- 2017-01-07西部地理丨通渭影子腔:根植陇中黄土地唱尽世间苍凉与悲欢
- 2016-12-24西部地理:靖远黄河三角城 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 2016-12-10【西部地理】武威古浪土门镇:边塞黄沙遮不住,古城遗痕犹念昔日繁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