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武威古浪土门镇:边塞黄沙遮不住,古城遗痕犹念昔日繁华(图)
原标题:古浪土门镇:边塞黄沙遮不住,古城遗痕犹念昔日繁华
明长城古浪段
土门镇位于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的洪积扇平原上,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阜民丰。汉武帝开发河西、设郡置县时,置揟次县。其后随着实边移民等战略的实施,揟次县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明初,称该地为哨马营,隶古浪守御千户所,明正统三(1438年)六月,土门的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典籍中,一直沿用至今。
大明新边,土城所在的位置是这条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的解密实际上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6年前,记者曾去古浪实地探访昌松奇石的砥砺风节,路过国道上的土门收费站。“土门!”听到这个地名,一开始就预感它绝对有内涵、有来历,想象若干年前,此地一定存在过一座黄土版筑的古城。
而在去年的中秋前,记者再去景泰县采访。当地的明长城盘山蜿蜒,长达60多公里,不见尽头。
松山战役一战成功,为了巩固松山战役的收获,大明王朝决定建筑新的长城,从松山古城开始,经过寿鹿山(大松山)、龟城、索桥古渡,明长城,最后延伸至河西,直到遥远的塞外大漠。构筑起了一道最后的大型防御工事——大明新边。而就是这座长城,向西一直延伸,出景泰的第一站就到了古浪县。
土城所在的位置是这条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的解密实际上从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古浪县,属于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东接景泰县,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与凉州区毗邻。
古浪的历史,就和这条古浪河水一样悠久绵长,过金城兰州翻过乌鞘岭入古浪峡到凉州就是一马平川的堆积平原,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土门镇,就是在这样的锁钥处。12月8日晨,记者从兰州出发,借着朦胧晨色直奔古浪。
古浪峡
越是朝西走,天气就越是寒冷。告别了城市的钢筋水泥,乡土气息浓厚的村落村景开始在东方的鱼肚白中渐渐显露出来。
不远处的山顶,有了皑皑白雪堆积。结冰的溪流变身为纯白色的冰带,环绕着村镇。采访车过乌鞘岭,耀眼的阳光铺满了大地,头顶是清透瓦蓝的天空。古浪县就到了。
在古浪县城,记者见到了县委宣传部的李能瑞和古浪文化局的杨文科。在文物搜寻与保护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杨文科,是记者此次土门之行的向导。关于土门,杨文科可以说是相当熟悉,在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记者来之前就已经听闻,除了杨文科,当地还有一位叫袁兴泰的老人,在民间自发地守护着土门古城仅存的一些人文遗迹,他与杨文科是老相识,此时已经在土门镇等着了。
那就不宜再耽搁,记者一行开始了土门寻访之旅。
从古浪县城到土门镇,路不远,不一会就到了。一座热闹的镇子,耳边是亲切的乡音。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袁兴泰老人。他头戴黑呢子帽,一副石头眼镜,乍看并没有什么特殊,可是老爷子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精神矍铄,一辆自行车来去如风。
土门的斑斓古意,除了方志中的书面记载之外,更多的在于镇子上犹存的古建群落
说到土门,和杨文科在车上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它的不凡之处:土门镇位于古浪县城东北34公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镇境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8公里,是古浪县六个建制镇之一。
在西汉时武威郡置苍松(今古浪),揟次(今土门)、朴环(今大靖)等10县,所谓“以断匈奴右臂”者也。揟次县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共678年,直至后周,揟次县废而并入昌松,到了唐僖宗中和元年,揟次成为党项族牧马之地,计93年,而公元1226年,元灭西夏,土门又成为元的驻牧地,有90年。
杨文科一边说,一边扳着指头计算年代,他说到了明洪武初,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曾在土门所在的位置驻扎,这时的土门有一个军事色彩很浓厚的名字——哨马营,到了明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大明王朝在古浪设守御千户所,哨马营被易名为土门,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浩瀚的史书中。
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古城旧貌(郭万昌翻拍)
而在袁兴泰看来,土门的斑斓古意,除了方志中的书面记载之外,更多地在于镇子上犹存的古建群落。
穿过热闹的街市,在一处闹中取静的广场之后,两座古建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名为三义殿,另一座名为清凉寺。
跟着杨文科首先走进了三义殿。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修缮沿用至今的庙观。
拾级而上,台基俗称柏台,平面呈“凸”字形,夯土版筑,外包青砖,上有矮墙和垛口,柏台西、南面残存古柏4株。三义殿位于柏台上面、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廊,重檐歇山顶。大殿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7座塑像,高1.6-1.8米不等。
不等记者走进,五彩的斗拱之间,成群的鸽子扑啦啦飞出,与殿宇屋脊之上的跑兽鸽子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
清凉寺
在三义殿东侧,紧邻的就是清凉寺。这座寺院,与土门古城休戚相关,我们来听一段民谣:
“喜鹊喜鹊,喳喳喳,门上来了哥哥姑妈妈,姑妈姑妈你坐下,我给你说个唠叨话:昔日有个清凉寺,沙弥和尚把武习。那一年,那一日,乌云遮日妖魔出,杀了和尚烧了寺,灰堆里长出一棵树,夜长杆,日长叶,十年枝叶冒过墙,柏香飘飘家家乐。长城长,烽墩高,来了一只鹁鸪鸟,白日蹲树枝,夜里咕咕叫,咕咕咕,咕咕咕,金银财宝等着哩!谁能修起清凉寺,给他九井八涝池,罗罗墩底下取钥匙……”
在民间传说中,清凉寺充满传奇色彩:唐元和年间,有一五台山游僧,自称是清凉国师澄观的弟子,来到了祁连山下,大漠边上。他逢人就说,他是受遣来此募化布施,兴建清凉寺的。他踏遍松峡水,巡游大羌河,终于在土门暖泉腹地的一块风水宝地上选定了寺址。他经历千辛万苦,十年募化,十年施工,三十年清凉寺才建成。从此后,僧人逐年增多,香火延绵不断。又过了一百多年,西夏国君征战来此,成了这里的主人。他入寺拜佛,祈求百姓乐业,国运昌盛。之后,下诏扩建清凉寺,兴造浮图。一时间清凉寺香火鼎盛,僧众也增加到300多人。他们诵经习武,年长月久,就成为了驰名西凉的“铁脚僧”,守卫着这一方净土,辈辈承袭,代代相传。
天回地转,岁月如流,转眼间200年的太平日子过去了。这一年,天鼓响,狼烟滚滚,尘沙飞扬,从大漠南下的元兵逼近这里,砍杀掠夺,百姓遭殃,清凉寺的“铁脚僧”出击救护。交战数个回合,元兵败退逃亡,百姓们拍手称快。铁脚僧威名远扬。可是好景不长,元兵二次重来,兵多将强。包围了清凉寺,断水又断粮,同时又想出了一条毒计,抓丁拉夫,抢运民间柴草,堆积在寺院周围,放火焚烧。僧人们既要灭火护寺,又要阻击敌军,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顾。战到最后,寺院未能保住成了焦土,僧人们也流干了最后一滴热血,壮烈而死。
古柏
事后三年,在寺院的废墟上长出了一棵茁壮的小柏树,村人欣喜,奔走相告,爱护备至。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来了一位高大精瘦的老和尚。他在小树前念念有词,焚香化纸,顶礼膜拜之后,将一个写有“已丑阳月,僧魂附柏,青春永年,清凉不灭”的条子,交给村中一位姓党的来人,挥泪而去。这位姓党的老者在临终前,又将这一张字条和清凉寺的悲壮历史,传给了一家姓尹的父子。
经过大火的劫难和后人的修缮,如今的清凉寺,仅留存下来了大殿一处。与故事中当时的繁盛无法比拟。清静,但却香火不断,与世无争,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时才热闹一回。
频繁地往来,他乡终究变成了故乡。尤其是从山西、陕西两省过来的移民,经大槐树,在土门停下了脚步
历史在不断前行,镇子上的人们南来北往。“要想挣银子,先走一趟土门子”。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
也许是因为土门自古就地处边关前沿,战事频发;也许是因为土门在历史上曾是诸多少数民族的牧马营地;也许是因为自古就有铁脚僧在此习武修炼,直至现今土门这里的人们,仍然崇尚武风。
南来北往,自然是需要两三招功夫护身,但更重要的,是土门,往来的商贾早就发现商机:
古时的土门一带,土肥水甜,马石河、漪泉穿土门古城而过,处在古浪峡的重要关点,自打丝绸之路开通,土门就是这条经济文化之路上的重镇。
所以,这就给土门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一部分是因为战争,移民中原的人们来此屯垦戍边,一部分是因为贸易。人们带着家乡的土产,从中原出发,不远迢迢来到这里,将手中的货物换成银两,再把西北的皮毛、药材、珍宝等带回中原。此时此刻,土门就成为了中转站,抑或是商旅驼队的终点。
频繁的往来,他乡终究变成了故乡。尤其是从山西、陕西两省过来的移民,经大槐树,在土门停下了脚步。在明万历二十六年之后,为了更好地发展与促进文化与经济,人们在土门修建起了一座山陕会馆。镇上生意兴隆,商旅不绝,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因此,也就有了要想挣银子,先走一趟土门子的说法。
山陕会馆
这座修建于清朝的山陕会馆,现今还在。出了清凉寺,向西几百米就是。在山陕会馆,记者一行见到了郭万昌,他也是一位热衷于保护文物的热心人。
现在的山陕会馆,经历了清朝的修建、民国十六年的大地震之后,重新修缮的。纯木构的大门两侧,是两座二层小楼,一座二层立有大鼓而为鼓楼,一座二层悬挂大钟为钟楼。
迈入会馆院内,正北大殿带有两间侧房,东西各有厢房。大殿檐下有道光三十年康宗海所书“循环今锡福”匾一块,大殿内有清代武威籍著名画家白福龙所绘三国演义为题材的壁画。郭万昌说,曾经的会馆受损严重,雨水严重侵蚀,再加上大地震,当时会馆的房屋倾斜倒塌严重,壁画虽略有损毁,但是能保留下来实属万幸。经过他的指点,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画中,线条流畅生动、彩绘颜色丰富,人物形象与山水写意相间,画工精湛。
大殿西侧马神庙三壁有马神为主题的壁画。西侧脊檩有“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午月山西汾州府汾阳县广贞里四甲弟子□□□□”墨书间夹朱书题记。该建筑反映了清代古浪县会馆建筑风格,是土门镇商贸发达的历史见证。
正是有了这些,镇子曾经的繁华,在明清,尤其是清朝达到鼎盛。整座古城的古建群也在此时期达到顶峰。在厢房里看到了根据史料记载、老人家亲眼见过或口口相传,与专家论证过的,绘制的清朝时期土门镇的原貌图。可以看出河流,古建错落相间。
在主街道上,依次分布有魁星楼、三星楼、财神楼、文昌楼、罗汉楼、登山楼、三教楼等七座古建,形似天上的北斗七星,而得名七星楼。可是,图中大部分古建已经成为了记忆中的景象。
记者好奇,土门这样一座古建成群,经贸繁盛的古城,为何起了一个略带“土”意的名字?
原来啊,土门因多数移民祖籍为陕西富平县土门子人,取追怀之意。也有一说,说陕西富平县有一座土山,形似门,人们移民这里,将生活风俗带到了这里,也将故乡的山水地名也带了过来,将当时的地名“哨马营”改为现在的“土门”。
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的土门古镇,因境内蜿蜒而来的明长城变得生动起来
根据原貌图,就在这些古建群落之中,马石河将它们分为南北两部分。在马石河的西端,还有一湾月牙泉。杨文科说,传说这里有条黄龙,但是人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泉水源头修渠挖沟的时候,挖出了形似龙骨的化石,为这一传说更增添了一丝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在这里,记者还见到了郭万昌收藏的三张老照片。都说土门土肥水甜,可是现在的土门镇,河沟干涸。袁兴泰老人说,就在上世纪50、60年代这里还是河流不断。而这三张拍摄于上世纪的50年代的老照片上,恰好就可以看见马石河中波光粼粼。
罗汉楼
现今土门镇留存的古建中,还有一座罗汉楼。罗汉楼为三层楼阁式建筑,单沿歇山顶。城门东侧北面树立石碑1通,砂石质,碑额书“大明”二字,一面记录万历二十八年都察院右都御史、赞礼军务徐姓官员、凉州兵备使张浦等人视察扒沙、土门军务及新建长城事宜,另一面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平羌将军、甘肃总兵达云修筑土门城和新边,及屯兵开荒事宜。罗汉楼原为明代土门堡城东城门楼。
登上罗汉楼,基本可以看见土门镇的全貌。袁兴泰说,要是以前的那些城楼都还在的话,站在这里就可以看见前前后后连着的七座城楼。目光顺着袁兴泰示意的方向,远处祁连山脉连绵起伏,其中有三座依次相连的山峰,形似笔架,老人说,这就是笔架山。与罗汉楼在同一条线轴上,现今还有一座修建于明崇祯十年的玉祖台。
三义殿
不管是三义殿,还是山陕会馆,记者一行走过的古建中,似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凡是能够祭祀的殿宇观庙中,都供奉着关羽关老爷和他的赤兔马。难道是因为土门地处边关,民风尚武,而关羽忠义骁锐,可以以一敌万,被尊位“武圣”,所以才百姓多有祭拜。记者的推测,得到了杨文科的肯定。但是,他说这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土门镇祭拜关羽,一是因为土门地处边关,战事频发,人们为了能打胜仗,佑一方平安;二是因为关羽又为武财神,土门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镇,为了经贸发展,广进财源所以才多祭拜。
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的土门古镇,因境内蜿蜒而来明长城变得生动起来。
出了土门镇中,北边便是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古浪段的烽燧
高达5五、六米的城墙,墩实而厚重。沿着长城遗址行走,黄土漫漫,烽燧仍在。长达九公里多的明长城古浪段,已经在这里守卫了这片土地200多年。大大小小不同规制的烽燧依次排列,还有一座在明长城中尤为罕见的圆形土堡烽燧作为了明长城泗水段与古浪段相连。走完这段明长城,一条小路之隔,就是明长城的凉州段。
曾经的外沟内墙,隔开了故土与塞外。如今遗痕犹在,但土门周边早已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让人不禁生出沧海桑田的慨叹……
文/图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相关新闻
- 2015-07-01武威古浪县土门镇4户村民在明长城下建厕所
- 2015-06-08张掖临泽县平川镇三一村土地确权颁证“服务上门来”
- 2014-07-14武威古浪土门镇扎实开展经济林管护
- 2014-06-16武威古浪土门镇:抱团发展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