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独具特色的平凉市庄浪马尾荷包
原标题:【掠影】独具特色的庄浪马尾荷包
记者 洪文泉
荷包,古称容臭、香袋、香囊、香缨。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作为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佩戴荷包的风俗在我国遗存至今。
传统的荷包大多由丝绸刺绣、缝制而成,模拟十二生肖、花鸟草虫、日常用品形状,吊上彩色装饰品,内装雄黄、艾叶等香料,供儿童过端午节时佩戴。一方面为了营造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更因为时令已立夏,进入昆虫繁衍活跃的季节,荷包内香草雄黄散发的香味能够驱逐蚊虫,人们把它当作“避邪”的工具。
甘肃各地都有制作和佩戴荷包的习俗,而在平凉庄浪一带流传的马尾荷包却是荷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细,造型精巧,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收藏价值。
端午前夕,记者在庄浪县朱店镇贾沟村见到了庄浪马尾荷包传承人陈换香。走进陈换香家里,炕上堆放着各色绸缎、丝线和还未绣完的纸模,炕桌上的竹筐里,剪刀、锥子、大小针具一应俱全,陈换香说,端午将至,她的马尾荷包也到了一年里最紧俏的时节。
“虽然各种刺绣荷包也很精美,但在庄浪,只有马尾荷包,才是端午节的正选。”聊起荷包,陈换香的话多了起来,她介绍道,与其他荷包不同的是,马尾荷包是在传统的荷包上套用马尾毛编制的网罩而成,上面绣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福禄寿喜、花鸟鱼虫及文字符号,取平安吉祥、幸福美满、多子多福的寓意,极具地方特色。
由于当地养马不多,传统的马尾毛很难寻觅,所以现在用尼龙线代替原来的马尾毛,但做工和马尾毛是一样的。陈换香从小喜爱手工,看到家里老人都会做的马尾荷包就爱不释手,后来跟着母亲和舅奶奶一针一线地学,再后来手艺越做越好,拿到集市上还能卖钱,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停下来。
一做就是大半生,如今的陈换香手艺精湛,制作的荷包种类繁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马尾荷包每年都会到省内外展览、交流、出售,农村妇女出身的陈换香,不仅是村里的“大忙人”,更成了村里的“大名人”。
“这些都是外地客户预定的荷包。”寒暄间,陈换香从炕边的大纸箱里拿出一摞精美的马尾荷包,普通的丝绸、丝线和尼龙绳,在她的手下变成了一箱琳琅满目的工艺品。
记者在一堆荷包中看到花瓶模样的荷包最多,各色大小不一的花瓶,瓶口“盛开”着各色的花。陈换香说,这种样式是庄浪马尾荷包的代表样式。花瓶里外两层,里层由多层布片反复裱糊而成,挺括、柔韧。瓶口绣几朵鲜花,花瓣重重叠叠,还有的在瓶口涌出一朵浪花,浪花上游着一只金鱼,网罩状的马尾荷包做工极其繁杂。
由于马尾荷包工艺精美、装饰性强,新中国建立初期,庄浪县以朱店镇为重点地区的农村妇女普遍在端午节前夕制作马尾荷包,节日期间,妇孺皆戴。因此马尾荷包非常盛行,并不断创新发展。
“别看这些荷包不大,可绣图案、挽辫子都是手工,像这种大荷包20多个半尺长的辫子,相当费事,做一个荷包就得五六天。”陈换香说虽然费事,但自己做马尾荷包一年待在家里也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可是掌握这门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宁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
“我是爱这个所以喜欢做,但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我希望有年轻娃娃能来学这个,能把咱庄浪的民俗文化传下去。”让她欣慰的是,自从前年县妇联在镇上办了妇女技能学习班,请老艺人们去教学,慢慢地,就开始有年轻人有了兴趣,时不时来家里请教。
据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庄浪马尾荷包作为民俗手工艺品,极具地域特色,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各种旅游节会上大获好评,不少游客将马尾荷包带到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深受大众喜爱。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马尾荷包经过无数庄浪妇女的创造和传承,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即使是没念过几年书的陈换香,也在为推广和传承马尾荷包而尽其全力,不光自己做,在家教,还专门联系镇文化站,定期在文化站里义务培训马尾荷包的制作手法。如今,马尾荷包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被平凉市政府指定为首批全市旅游纪念品。
相关新闻
- 2017-05-25全国首批31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公布 甘肃省庄浪礼县庆城麦积等四县区位列其中
- 2017-05-19平凉崇信国道G312线改建工程有序推进 省级高速静宁至庄浪段工程可研获批
- 2017-05-18平凉庄浪县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 向山区学校捐赠净水机
- 2017-05-18平凉庄浪县云崖避暑养生园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