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古城新貌写华章 ——平凉建设宜人宜居生态城市纪实
原标题:古城新貌写华章——平凉建设宜人宜居生态城市纪实
记者 惠程华
5月18日,平凉市第一座行人过街工程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成为展示平凉文化的景观大道。在这条双向六车道两侧的花岗岩墙体上,记者看到了刻有“成纪寻根”“黄帝问道”“王母赐福”“皇甫济世”这4幅代表着平凉旅游文化的“名片”。
与此同时,崆峒区崆峒镇入围全国十大森林文化小镇的榜单,全市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搭上美丽乡村游的快车,走上了致富路。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去年,平凉市民生工程搭上了中心城市建设的快车,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平凉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兴办的3件民生实事,突破了两大困难,实现了六大提升——新民路过街天桥全面竣工通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8386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开工,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造农村危房21791户,助力1.2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突破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争取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6.3亿元、棚改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共5.12亿元,获得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贷款授信68.55亿元;突破了工程施工中的困难:仁爱路全面竣工,天馨北路、临泾路、柳湖路西段改造完成了不涉及拆迁路段的工程,绿地公园下穿通道完成了主体工程。实现了城镇绿化水平、建设领域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质量、行业监管水平、城市防汛能力、党风政风作风六大提升。
这份圆满的中心城市建设答卷,写满了建设者们的艰辛,也在不断刷新着平凉城市建设史上的纪录:建成了平凉市第一座过街天桥、第一个地下通道、陇东地区最大的绿地广场,建成了平凉第一个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工厂……
“十二五”期间,平凉市住房和城乡部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建制镇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7.76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31.1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5.97%,比“十一五”末提高7.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6个百分点。去年,平凉市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以公园景观提升、城市道路补绿、机关院落增绿、闲置土地建绿、背街小巷净化美化、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拆墙透绿、破硬还绿、见缝插绿、拓荒建绿、垂直增绿、造景添绿、摆放花箱花坛等方式,共栽植乔木47.5万株,花灌木271.83万株,种植草坪42.7万平方米,城镇新增绿化面积7121亩,人均增加绿化面积6.2平方米。
打开平凉市“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蓝图,全市城乡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城乡危房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中心村庄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效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导向,建立资源共享、人力互助、产业互补、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升幸福指数
平凉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曾被誉为“西出长安第一城”。
“一带一路”为平凉市城乡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平凉市各县(区)和中心城市相继建成或改造了一批背街小巷和村社小道,并与高标准城市路网相连,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近日,记者在泾川县北部最偏远的红河乡田赵村看到,过去的砂石路、土路已经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田赵村老党员田沛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打通山后的生产路,花费3年时间,带领家人用手推车移动土方1000多立方米,打通了一座山,修建了长200多米、宽1.7米、高2.3米的通道。如今,一条水泥路直接通到了群众家门口。田沛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党和政府不仅把路修到了山区,而且带动村里群众发展起了旅游产业。
“以前,我们一家租住在平房里,房子冬天阴冷,夏天不透气,做梦都盼着住上楼房,如今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楼,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家住崆峒区的杨生平住上了廉租房,他迫不及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十二五”期间,平凉市累计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03万套(户),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保障性住房建设量达到全市住房建设总量的30%,2.3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3万户634万平方米,争取中央和省里补助资金10.9亿元。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了4.2平方米。
为了解决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平凉市还实施了城市交通便捷工程,建设公共停车场、人行过街通道和车辆通行地下车道、公交车专用通道等设施,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是住房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平凉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并从市区两级抽调300多人组建成立了棚户区改造管理中心,把棚户区改造特别是土地房屋征收责任靠实到了具体责任人。目前,全市已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1.84万户。
近年来,平凉市新建自来水水厂5座,埋设管道129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5%。铺设燃气管道26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63.4%,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6.68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1.8%。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1条,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6平方米。
宜居城市彰显魅力
让市民在绿色花园城市中放飞心情,这是平凉市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主旋律。
曾经,平凉的东大门周边环境在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印象中就是“脏乱差”。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东湖公园,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擦亮了城市的窗口,而且把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年近八旬的杨培文老人说,东湖曾为“平凉八景”之一,如今,这个公园不仅再现了当年的胜景,而且更大、更美了。东湖公园承载着老平凉人的记忆,也承载着新一代平凉人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希望。
东湖公园是平凉市建设生态、美好、幸福平凉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平凉市建设、改造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36处,增加公共绿地面积663万平方米。“十二五”末,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3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1个百分点和0.8平方米。
绿地公园、柳湖公园、南山公园、虎山公园、宝塔公园、东湖公园繁花似锦,绿意盎然;农民新居前,绿树环绕,鲜花盛开。在文化广场上,体育健身设备齐全,农村舞台好戏连台……如今的平凉,正以最生动的实践,描绘着一座幸福、美丽、活力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关新闻
- 2017-05-25平凉泾川县:杨吕村里话“变迁”
- 2017-05-25平凉市华亭县上关镇早阳村:“田间课”奏响“致富曲”
- 2017-05-25平凉细化《工作规则》规范监督执纪权力
- 2017-05-24平凉:信息化建设促司法行政工作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