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围观“大学生飞踹女童”不该被情绪裹挟
原标题:围观“大学生飞踹女童”不该被情绪裹挟
作者:朱昌俊
5月12日晚,大连宋女士跟另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女孩到某饭店吃饭。在饭店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邻桌的女大学生嫌孩子吵闹,奔向宋女士的女儿踹了一脚。女孩母亲称,当时女大学生踹到了女儿身体和凳子,自己护女心切动手打人;女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只踹了椅子,但承认不该冲动,愿意道歉并赔偿。(据5月16日《半岛晨报》)
从事后的完整视频来看,虽然大学生最终踢到的只是椅子,但踢向的确实是孩子。而从这名母亲的反应看,其行为确实也有过激之处。然而,不管怎样,面对一名4岁孩子的吵闹,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居然以“踢”的方式来教育,显然违背了正常的行为底线。
原以为这样的事情在双方都互相道歉后就应该画上句号,但整个事件的“沸点”却在网上。而舆论已经分裂为两个话题,一是,面对熊孩子,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二是,在网上又该如何围观这样的事件?
就第一点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熊孩子”犯事了,首先应是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家长应该负责。那么,相对应的,第三方寻求解决的方式,也应只能是找孩子的父母进行协商,而不能对孩子施加过度的直接干预,像这起事件中女大学生这般,直接用脚踹,不仅失当,也有违法之嫌。
就第二点来说,那些在网上表示同情女大学生的,未必在现实中就一定会对“熊孩子”暴力相待。但很显然,于这样一起突发事件面前,更多的网友声援的却是一个打小孩的成年人,这恐怕已经够得上是一种舆论的失态。因为,这种态度,一方面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该有的公共姿态;另一方面,这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与非理性情绪,并不会起到真正的“公共教育”效果。
当然,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遵循公共规则,对他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家长们必须肩负起的教育责任。但回到整个事件中来,舆论围观无论如何都不能搞成了情绪发泄,支持暴力不对,支持对孩子的暴力就更加值得警惕;而“熊孩子”需要教育,但社会应有的宽容之态,却不能丧失。
相关新闻
- 2017-05-17评论:无人机“实名制”管理更是“服务”
- 2017-05-17评论:自律首先要文明
- 2017-05-17评论:共享单车“黑名单”如何增大火力?
- 2017-05-17评论:中文标签是进口食品法定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