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丨行走陇原 问陶周先(张天恩)
11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的半个月时间,有一半是穿行在陇东地区的黄土台塬,南起甘肃庆阳宁县,北至环县,在马莲河流域的大部分区县留下了足迹。
所到之处能听到的是一个共同的传说,那就是周人的祖先曾活动于此。偏南地区诸县多有公刘的故事,偏北的地方则多关不窋的传言。这当然都不奇怪,因为古代的豳地包括着庆阳地区,历史文献有周先祖“公刘迁豳(bin)”说法,也说比公刘还早的先祖不窋在夏代末期“自窜于戎狄之间”。一般认为,这两个说法的大体范围,包括陕西旬邑、彬县、长武等县和甘肃庆阳的诸区县。
那么,这些地区有没有与周先公活动相关的线索,更确切的说有无考古材料支持呢?
图一.1
过去所做的考古工作主要在陕西所属的几个县内,彬县断泾、旬邑孙家和淳化的枣树沟垴等遗址,还确实发现了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考古学遗存。我将之称为“孙家型”先周文化,做这一方面研究的学者基本赞同。虽然还有以武功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郑家坡型”先周文化遗存,但孙家型至少也是先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一.2
庆阳地区因为没有开展相应的考古和调查发掘,是不是有与先周有关的考古遗存一直是个悬念。目前被认识的先周文化遗存的年代基本在商代中期,都无法满足居豳之初时间。能在传说的北豳地区有所发现,实际是学术界的一个期盼。我积极地参与这次考察活动,确实也期望会有些许的线索发现。在前几天的手记中,提到过宁县的单耳罐是商代的陶器,又说庆城的侈沿分裆鬲可能与孙家型的陶鬲有关。其年代虽然不是很早,但毕竟和可归入先周文化遗存,并联上了点儿姻。
图二.1
今天在庆阳市的考察已是这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同样看到了少量相关的陶器,将这些器物联系起来,好像还是有点意思。所见的器物依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耳罐(图一,1),确实与宁县的非常相似(图一,2)。另一类是陶鬲(图二,1),同样与庆城、环县所出的相近(图二,2、3),此外还有庆城的折肩罐(图三),除了肩上饰绳纹有点特殊外,其他方面都雷同于断泾、郑家坡等遗址所出的同类陶罐。
图二.2
这些天我在不断地想过,这两类陶器到底是一类文化遗存,还是两群人的遗产。如果为前者,使用者会否就与周人有关?如果是后者,哪一类和周人相关,另一类的使用者又是什么人呢?要是都与周人无关,那又是谁留下来的这些东西?这些器物与庆阳地区所见的另一类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寺洼文化陶器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可以相信与其不会是同一类文化。
图三
但这些陶器毕竟都是商代的遗物,尽管也早不到公刘、不窋的年代,但出在了古豳地的范围,总让人会有点儿浮想联翩。
当然,空想不解决任何问题,最终的答案还是需要更多的线索,并有赖于将来的考古发现。但这些陶器的存在,还是让我们对在庆阳地区的探索周民族早期文化,有不少期待。周人的老祖先不窋、公刘的古老传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杜撰。
相关新闻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1)
- 2017-05-06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六:环灵大道上的“玉门关”——青冈峡(冯玉雷)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3)
- 2017-05-07第十一次玉帛之路专家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十七:环县六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