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乡代言人|家乡民勤的治沙史
作者:周娅萍 (甘肃民勤一中高一十二班)
有一个地方,那儿黄沙茫茫,长路漫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把它握在手心。古老而美丽的石羊河滋润着这片大地,孕育着这里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民勤。
听爷爷讲,他记忆中的家乡,有婆娑的胡杨、摇曳的红柳,水泊汪汪、草丰羊肥,这样的景象好像已成为遥远的记忆。随着人口增多和土地大规模开垦,加上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导致民勤的湖泊逐渐萎缩、干涸。民勤人大量打井抽水,最多时共有机井近万眼。地下水水位以每年0.41米的速度急剧下降。民勤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曾经芦苇摇曳、野鸭成群的青土湖,民勤人引以为自豪的“母亲湖”早已经彻底干涸。只有湖底残留的蚌壳、贝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民勤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了沙源,被锁定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沙漠绿洲面临消失,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早已上演过了。
专家们的预言,说以民勤现在的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十七年后将会完全枯竭!届时,民勤绿洲将完全消失,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将会合拢。狂虐的沙尘暴将会愈演愈烈,影响的,将不仅仅是民勤,河西走廊,甘肃,或者西北了……
200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的批示:“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一石激起千层浪。温总理的批示给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中艰难抗击风沙的民勤人民以巨大的鼓舞鞭策。
2008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民勤视察。在民勤30万人的命脉工程红崖山水库,总理详细了解水位变化情况,听取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方案,和应急调水工程的实施情况汇报;在薛百乡宋和村,他和老农一起掰着指头细数着沙棘、沙枣、红柳还有梭梭草等适于沙地种植的植物,倾听防沙治沙的经验;在关井退耕、围栏封育,全村进行生态移民的西渠镇煌辉村,他盘腿坐在农民张兆民家的炕头,关切地询问搬迁是否想得通、村里人对搬迁到县境内蔡旗乡政府农场后的条件满意不满意;晚上的座谈会温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再一次深入探讨防沙治沙的综合措施。温总理亲自把希望、勇气、信心和力量带给顽强奋战在抗击风沙前沿的民勤人民。
温总理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一路看到了胡杨,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只要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一代一代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温总理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深深温暖鼓舞着艰难中跋涉的甘肃干部群众。拯救民勤,保卫家园,是沙乡民勤几十万人民的愿望。
这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没有对于治沙防沙、改善生态以及人类生存条件的深刻认识,没有国家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拯救民勤,改善生态就只能是个梦想。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民勤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完善了2001年至2010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2007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总理的指示要求多次到民勤调查研究,会同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修订完善。拉开了大规模治理的序幕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民勤的面貌应该说局部得到了改善。
2011年6月,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和生态恢复工程》,民勤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取得显著进展。
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顺利实施,民勤绿洲重现盎然生机:碧波荡漾的青土湖、芦苇丛生的黄案滩、梭梭林立的老虎口、水鸟飞翔的红崖山水库、初具规模的经济林……
“一人压住一寸沙,保我民勤保我家”,民勤绿洲在两大沙漠的夹击下顽强地生存下来。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与风沙顽强搏斗的历史!
然而,民勤生态环境的沧桑变迁也提醒我们:地,不能无序开垦;水,不能过度开采。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否则,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欠下生态账,迟早是要偿还的。不过,还清旧账,不欠新账,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沿着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轨道永续发展。
相关新闻
- 2017-03-15我是家乡代言人|我的家乡,我的童年
- 2017-03-15我是家乡代言人|美景与远方
- 2017-03-15我是家乡代言人|我为家乡民勤点赞
- 2017-03-15我是家乡代言人|童年的回忆——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