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投稿

网购狂欢背后快递包装何去何存?

2016/11/1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废品站生意火快递分拣忙尽快建立环保回收制度

  网购狂欢背后快递包装何去何存?

  中国甘肃网11月16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徐晓君) “双十一”网购狂欢落幕后,各地销售数据同时出炉。根据阿里巴巴公布数据,甘肃省23小时的最终消费数据为9.59亿元;兰州市24小时最终消费数据为4.28亿元,同比增长31%。“双十一”后我市迎来首个送件高峰期,市内家属院、写字楼前随处都可见到各个快递公司快递员忙碌的身影,被纸箱、塑料袋包装的各种商品堆积在马路一旁,在高额成交量的背后,一个新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快递包装废品究竟该如何处置?

  快递分拣忙起来

  初冬的兰州有点寒气逼人,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快递公司的分拣中心,眼前一片繁忙的景象。随着一辆辆长途货运车在夜色中陆续进入市区,快递公司开始了最为忙碌的一天,卸车、分拣,再按地区装车,运送到各个市州的分公司或市区各个营业网点。

  在兰州韵达快递,四千多平方米的分拣中心里,随着半自动化分拣设备上线,为企业节省了不少人力。为备战“双十一”,韵达快递还从周边高校招聘了上百名临时工,确保快递不积压。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大学生已经成为快递公司备战“双十一”的后备军。在我市几个民营快递公司,新增加的分拣工大多来自附近高校,每8个小时一班,每班工资80至100元不等。来自兰州高校的一名大三学生说,每年的“双十一”期间,他和同学们都会到快递公司打临工,既是一种锻炼,也能贴补一些生活费。兰州邮区中心局,汽转车间已堆放了大量邮件包裹,周围34个装卸窗口,大部分都在紧张卸货。经一楼汽转车间扫描的邮包,要经过三楼重件车间通过包裹分拣机来区分十四个市州以及临近省份的邮件。在这里,邮包先通过4组爬坡机进入传输带,再通过自动识别,分别进入298个格口,也就代表着298个市、县、区以及邻近省份。

  2016年“双十一”的到来,网购消费者进入“买买买”的节奏,在急速增长的快递背后,堆积如山的包装废弃物带来了新的问题。不管是在小区、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门口几乎每天都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快递。

  包装物有常见的快递塑料袋,也有纸箱子。“每天都是这样,刚送出去一批,又会运来一大批,这几天的货物更多,几百件都不止。”被快递重重包围着的工作人员说。记者走访发现,附近这样的快递网点有3个,而且每天还有快递公司在不同的小区门口分发快递,连小区门口的商店也成为了快递点。“有时候人不在家,就会把快递放在商店,回家了再取,每件快递一元钱。”城关区西北第一新村一家小商店老板称,每天都会有快递员送来包裹,她特意腾出一面货架专门放置包裹。

  网购商品包装繁琐严实

  14日上午,在七里河一家写字楼工作的小张接到快递员取件电话,前几天她在淘宝上买了几款化妆品,但拆快递的过程有点让她不耐烦:一个灰色塑料袋被宽胶带厚厚缠了几层,用剪刀剪开后是一个大纸盒,纸盒里垫着白色泡沫,最里边是充气塑料,当小张把两瓶很小的护肤品拿出来时,包装废品已经摆了满满一办公桌。

  王阿姨是时代广场的保洁员,这几天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捡拾纸箱和塑料包装袋上,“在‘双十一’过后,快递包装垃圾占了垃圾总量的六成。”她表示,大一点的纸箱还能利用,其他破损的塑料袋和小纸箱只能丢弃,利用率很低。对此,韵达和顺丰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之所以要缠上好几圈的胶带,是因为运输过程中有堆积,只有增强包装袋的圈数才能增强强度,避免商品被压坏。记者与网上一名电商聊天时了解到,部分买家会因为包装简陋而不给好评,所以现在电商对货物的包装都是尽可能精装。

  面对如此多的快递包装,大家是如何处理的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收取快递的消费者。其中,大部分人直接把包装扔进垃圾桶,只有个别消费者表示会把包装纸盒留做它用。家住七里河的刘女士说自己平时是网购达人,大至手机小到日常用品,都会进行网购,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收到快递后,边走边拆,走进小区就顺手扔进垃圾桶。“结实些的纸箱可以当成一次性垃圾箱,当成废品卖也不值钱,家里也放不下。”刘女士说,对于快递包装袋如何处理,大些的自己会作为垃圾袋,还有很多就顺手扔进垃圾桶。经常网购的市民马女士说,快递包装袋都封得特别结实,拆开时很容易撕破,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只能扔掉。对于一些包装盒,她会用来当收纳盒或做其他用途。但最终都是要丢入垃圾桶的,毕竟它的利用价值不大,拿去卖废品,又值不了几个钱。

  据了解,海量垃圾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快递业增长迅猛,业务总量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是快递业暴力分拣现象严重,商家为避免商品损毁,多采取过度包装方式。两大因素作用下,致使产生的垃圾迅速增多。

  废品收购站生意火了

  这几天,在单位里总能听到:“你收到几个包裹?”昨天中午12点多,在私企上班的小陈费力拆开包裹,她顺手把包装袋丢到公司的垃圾间。可这时,垃圾桶里的快递垃圾都已经爆满了。公司保洁员李大姐正在整理垃圾桶。这已经是她昨天早上清理的第二个垃圾桶了。“平时一天的工作垃圾也只有一桶,今年一个早上就已经两桶,全是快递包裹的包装箱、塑料袋。”李大姐在这家企业做保洁员已经有三年,除了过年前的大扫除,每年“双十一”是她最忙的时候。“去年“双十一”期间,我平均每天要整理三四桶快递垃圾。今年看这架势,估计会更多。”

  走访中,记者在很多写字楼和住宅小区里看到,快递员忙得火热,每名快递员每天送出去的包裹大约有300个到400个不等。相应地,被废弃的硬板纸盒也“泛滥成灾”。在七里河西津路一个废品站内记者看到,里面堆满了各种大小不同的快递包装盒。该废品站负责人说,他们并不是不收,而是选择了“捡”的方式。市民大多认为快递包装利用价值不大,卖不了几个钱,一般都扔进了垃圾桶,“便宜”了废品回收者。“早晚各一趟,大纸盒每斤3角钱,小纸盒每斤2角钱,一天少说也有十几元。”

  记者从城关区环卫局获悉,为应对“双十一”期间快递包装垃圾收集问题,该局积极落实垃圾不落地工作,该局已设置10条生活垃圾上门收集路线,涉及临夏路街道、张掖路街道、草场街街道、皋兰路街道的123家物业小区和企事业单位,日收集量达60余吨,随着“双十一”首个高峰期的到来,垃圾日收集量明显增多,目前主要利用小型收集车和三康压缩车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作业,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落实垃圾不落地。

  快递包装有规范标准是关键

  事实上,相较纸箱的可回收利用,塑料包装袋和原料为PVC的胶带纸对环境污染更大。如今,“快递垃圾”已经开始引起部分快递公司和电商的关注,但所做的努力对于整个行业包装污染依然捉襟见肘。

  顺丰速递旗下电商品牌“顺丰优选”就曾开展过回收包装纸箱的业务。快递员在配送中会询问客户是否需要包装纸箱,如果不需要快递员就会直接回收,但如今这项活动已经停止。“快递公司对包装纸箱、包装袋的重复使用率是非常低的,包装袋是一撕即破,包装箱拆封后也是很难保存完好。”一名业务员说,“主要还是人力成本问题,回收纸箱并不需要花多少钱,但人力投入太大。”此外,还有一些电商另辟蹊径,从源头上减少有害包装材料的使用量。比如,当当网就在今年率先推广淀粉基可降解环保包装袋。据悉,该种包装袋是以玉米淀粉为主料的淀粉基塑料,在土壤中4个月后大部分即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污染小,并且相比传统塑料袋可节约70%的能耗。目前,新环保包装袋多用于图书等商品的配送包装。

  但对于这种模式,兰州圆通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推广起来有难度。”从维护货品的角度来看,适度包装是不可避免的,卖家可以做的也许就是使用可以降解的包装袋,但可降解的塑料袋成本高,一旦利用肯定会推高快递价格,很多买家并不买账。

  建议尽快建立环保回收制度

  “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收到约5万多件快递,意味着每天都产生5万多个包装垃圾。”省邮政寄递业务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快递包装的循环使用率并不高,产生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令人担忧。他说,比较完好的纸质包装箱完全可以重复利用,至于能够重复利用多少次就很难估计了。说到快递包装的回收再利用,通过什么渠道回收、是否有偿回收等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企业回收。

  对于快递包装污染问题,国家邮政局日前也制定方案开展快递绿色包装工作,为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减少环境污染,特制定《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从推进快递业包装法治化管理、加快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发展、鼓励快递业包装减量化处理、探索快递业包装可循环使用、实施快递业绿色包装试点示范工程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快递绿色包装工作。一是健全快递业包装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制修订快递业包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三是强化快递业包装日常监管。同时,开展快递业包装绿色达标率研究,探索将绿色包装等环保指标纳入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内容,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快递业绿色包装试点示范工程是该方案中的重头戏。国家邮政局计划实施快递业绿色包装试点项目,选取2至3家快递企业开展试点,指导企业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化生产流程,试点快件包装标准化。同时,将快递业绿色包装有关内容纳入快递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基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实施快递业绿色包装产学结合、集约生产的试点工程,推进绿色包装的政策、标准、生产、应用和回收的供给侧试点,提高社会、企业和用户绿色包装意识。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