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投稿

蒋伟传:解决农产品“卖难”须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2016-11-08 10:34: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解决农产品“卖难”须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近年来,在我市乃至全国反复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导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既减少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又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一大难题。

  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既有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及突发性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生产、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一是周期性突出。很多蔬菜、水果品种频频出现只要上年价格高,第二年肯定就会出现“卖难”的周期性问题。二是季节性明显。农产品“卖难”的时间多集中在6—9月之间。这是由于夏季气候适宜蔬菜瓜果的生长,集中上市期间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导致价格大幅度下降。如今年6、7月,南方地区一直大范围降水,比较适宜蔬菜快速生长,导致我市榆中县高原夏菜上市后大量滞销。三是信息不对称。农民面对大市场却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导致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卖给谁,不敢扩大生产;不知道市场行情,卖不上好价格。同时,农民的种植决策一般是看邻居、看亲戚、看上年,盲目扩产导致了农产品出现滞销。四是以大路菜为主。市场出现“卖难”的农产品多为普通的农产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品种普通、上市时间集中、技术要求低,生产规模容易扩大。而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发展的“名、优、特”农产品却很少出现“卖难”问题。五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大家都是同时生产又同时销售,缺乏必要的协调指导,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六是深加工能力弱。市场上销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缺乏必要的加工和包装,冷藏保鲜手段落后,产品单一。七是供需有矛盾。城市居民对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重点是质量、口味、营养、安全,吃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城市消费者的首选。但目前农产品市场与消费严重脱节,造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八是流通体系不畅。我市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单体规模普遍偏小,功能不配套,集散辐射功能不强。农产品配送、运输等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大量保鲜期限较短的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大量积压,出现“卖难”。

  农产品“卖难”由来已久,年年出现,只不过时间、地域、品种不同而已。对此,国家、省市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办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从长期来看,要解决好农产品“卖难”,还应该建立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有效应对,防止反复发生。

  一是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网络,解决好“信息不灵”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农民只知一味扩种,不知市场变化。各级政府、各类市场要尽快建立直接面对农民的统一网络信息平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作用,给农民提供便捷式的市场信息服务,把农民所需要的信息快速传递到农民那里,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各省、各县区、各乡镇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状况,掌握好“度”,不搞“一窝蜂”、“随大流”,及时调整产销方式和生产结构,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二是提品质、创品牌,着力解决“品质不高”的问题。当前,一些农产品品质不高,较难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了“卖难”现象。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新的、高品质的农产品也不断涌现。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努力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适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大力发展生态型、保健型、环保型的新型农产品。要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单打独斗”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生产,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做到“抱团”闹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解决“增值增效”的问题。要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冷藏、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以及配套体系建设,发展蔬菜水果的储藏、运输、深加工,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扩大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既有效缓解“卖难”、“烂市”问题,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解决“缺位越位”的问题。首先,要从市级层面上做好规划。不仅要确定蔬菜的种植区域,还要积极为农民搞好服务,帮助建立销路和市场;其次,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从生产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教育引导农民科学选用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放心的农产品;第三,要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第四,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农超对接、市场建设、物流流通、储藏运输、农村电商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实现丰产丰收,合作共赢。

  (作者系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