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正文
投稿

筑梦小康——白银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2016-11-02 10:50:20 来源:中国甘肃网-白银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筑梦小康——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记者 李爱民 马晓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新一轮易地搬迁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将目光聚焦建档立卡户,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日,记者深入靖远县、景泰县,近距离了解贫困人群的迁出地、安置地的情况,见证并记录下这场移民搬迁带来的喜人景象。

  困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穷则思变。

  天麻麻亮,赶着毛驴车,到几公里以外的一股“泉眼”处排队拉水,这是留在路强记忆中最深刻的事。

  路强的老家在靖远县双龙镇黄坪村,这里属典型的“靠天吃饭”干旱山区。每隔两三天就要花上多半天时间去拉水,是路强生活中的烦心事,而让他最烦心的却是:如果雨水少,秋收时连第二年的种子都收不上。

  王世成以前在靖远县兴隆乡川口村生活。那里的地势陡峻,几成悬崖,村民们种的都是50度以上的坡地,王世成用当地的一句俗语形容说:那地真是“挂不住老爷献不住盘”(意思是坡度很陡,就连神仙老爷的牌位和贡品都放不住),而且地全是土炕一样大小的零碎地。每年种地、收庄稼费时费力,全靠人背牲口驮,辛苦不说,往往是十种九不收。

  哈思山地处靖远县北部,山区分布着石门、双龙、兴隆、永新等乡镇,境内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交通不便,这里成了全县最穷的地方。

  除了“十年九旱”,就连走出大山也只能靠坑坑洼洼的山路和羊肠小道,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处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艰难抗争中。而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这一连串的问题,更是让他们难上加难,以至于“脱贫无路,致富无门”。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不仅在靖远县哈思山区,在我市会宁县、景泰县等县区的一些乡镇也属于极度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群众分布广、比重大、脱贫难。

  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能不能实现?

  易地扶贫搬迁,给他们带来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出路挪穷窝拔穷根换新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去年腊月,77岁的王世英和儿子路发从靖远县双龙镇黄坪村搬迁到五合镇白塔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拄着拐杖在家门前和村民闲聊。说起易地搬迁的事,老人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在老家,山高坡陡,种庄稼不是上山,就是下坡。

  记者看到,55吋的液晶大彩电,时尚的沙发、茶几等家具,独立的卫生间……路发家的生活已和城里人没啥差别。

  记者问老人:“在黄坪生活了70多年,现在想不想黄坪?”

  “不想了,这里比黄坪不知好了多少倍。”老人摆摆手,乐呵呵地说,“搬到这里,信息广了,门路宽了,农闲时儿子、媳妇子有地方打工了。”

  在靖远县永新乡永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筑工地上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安置房拔地而起。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安置点建设118套住宅,同时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预计明年10月初竣工并全部达到入住条件。

  当记者来到位于景泰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工地,了解到的情况更让人振奋。

  景泰县发改委易地搬迁办主任罗华中指着已经施工到第三层的住宅楼信心满满地说:“明年这个时候,来自寺滩、正路、中泉、喜泉四个乡镇的243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共1358人就能入住新楼房了。”

  据了解,入住新楼房的贫困农民每户只需自筹10000元就可以拎包入住,剩余的购房资金由中央预算资金每人8000元、地方政府债券每人9740元、专项建设基金每人5000元、长期贴息贷款每人35000元构成。

  一套60平方米的住宅,成本价接近180000元;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成本价接近270000元。建档立卡户只需掏10000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安居梦”,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要不是这套安居房,儿子的婚事差点就成不了。”在景泰县寺滩乡寺滩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马进三向记者讲述了安居房成了儿子婚事的“定盘星”的事。

  原来,在给儿子说媳妇的时候,亲家看马进三住的是20多年的土坯房,不同意婚事。马进三反复给亲家解释,他已经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明年他就会分配到一套60平方米安居房,亲家这才同意了这桩婚事。这不,他隔三岔五就会溜达到安置点建设工地转转,看着一天天就要建成的安居房,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高兴。

  自2003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我市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37项,建成集中安置点92个,实际下达搬迁任务11316户52843人,其中:“十二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0项,项目总投资37450亿元,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资金12807万元,涉及搬迁群众3750户,17241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2257户1104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圆梦产业引领走上致富路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走进祁成华家,堆放半院子的黄澄澄的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惹眼,砖木结构的房屋亮亮堂堂,祁成华和老伴正逗五岁的孙子玩。

  祁成华家是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建档立卡户,1991年从天祝县哈溪镇搬迁而来,以前在山区放牧,收入低且不稳定。

  聊起家庭收入,这位藏族老人爽快地晒起了家底。去年凭借50000元精准扶贫无息贷款,枸杞种植规模由3亩发展到9亩;新建了养殖圈舍,养殖了10头猪;农闲时儿子和儿媳妇在附近打工,又增加了收入。

  从不懂枸杞种植到将枸杞发展成家庭的“摇钱树”,祁成华付出了极大心血,现在也尝到了甜头。就像祁成华家的枸杞在景泰川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一样,祁成华一家三代人也在景泰川扎下了根……

  一路带领记者采访的张宝军是红溪村监委会主任,是村里的枸杞种植大户,是枸杞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土专家”,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

  2000年,张宝军开着一辆“三马子”拉着老婆、孩子以及所有的家当,从会宁县土门乡搬到了红溪村。

  经过16年的艰辛劳动,张宝军现在种植着30亩枸杞,去年收入20多万元。

  靖远县东湾镇在大坝村建设了集中安置楼,对全镇九个村的661户建档立卡户进行集中安置,共涉及2635人。东湾镇党委书记张正虎告诉记者:这些贫困群众搬出后,就近在日光温室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目的。

  靖远县东升镇东兴村是一个移民村,从2006年开始,石门、双龙、兴隆、永新等乡镇的836户2863人陆续搬迁到这里。目前,枸杞已成为东兴村的支柱产业,2015年,全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人均收入8000元。东升镇镇长安清民说:“由于有了稳定的产业,东兴村群众已经实现了脱贫。东兴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至于电动三轮车家家都有。”

  我市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确保贫困人口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采访归来,搬迁群众、基层干部的身影一直在我们脑海浮现,他们高兴喜悦的笑容,坚定自信的话语,心心相贴的和谐,总是在鼓舞和感染着我们……

  “党的政策好,我们的干部也好。”搬迁群众发自内心的话语道出了最真实的心声。

  有了党的好政策和好干部,我们坚信,到2020年全市所有建档立卡群众将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白银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