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重走长征路】庆阳环县山城堡战役 从胜利走向胜利(图)

2016-10-31 09:29:2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专题

  原标题:【重走长征路】山城堡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

  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油画)张方震

  记者 秦娜 先朝阳

  山城堡,一个地处环县北部的小山村,却因为80年前的一场战役而被载入史册,成为闪耀在黄土地上的一颗“红星”。

  1936年11月21日,长征最后一战在山城堡打响。经过一昼夜激战,红一、二、四方面军联合痛歼蒋介石嫡系胡宗南主力部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剿共”计划。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结束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对巩固陕甘苏区,实施“逼蒋抗日”方略,促进国内和平实现,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山城堡战役胜利后,参战红军各部受命分别前往定边、华池、保安等地,整装待发,奔赴抗日救国最前线。

  红军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静宁胜利会师后,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红军的胜利会师再一次震惊了蒋介石,他下令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剿共”行动。

  “当时红军被逼到黄土高原最贫瘠的陕甘宁交界处,无法补充兵员、筹粮筹款,后面还有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时刻面临着被剿灭的危险。”环县党史办主任贾杰介绍说,对内,由于张国焘一意孤行的分裂行为,错失静会战役、宁夏战役的大好时机,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对外,红军与东北军的合作已到了关键时刻,“逼蒋抗日”迫在眉睫。

  内外交困间,红军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这一仗该在哪儿打?很快,中央红军领导人将目光锁定在了地势险要的山城堡。

  11月18日,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联名签发了《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决定在山城堡一带击溃国民党。当晚,周恩来、林育英来到何连湾,与朱德、彭德怀等共同研究作战方案。

  在何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跟随讲解员陈希祥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吱呀”一声,一扇房门打开,历史“扑面而来”。“当年,周恩来就坐在这里与大家一同研究。”老旧的桌椅,古朴的油灯,一切还都是当年的样子。

  “此役必须要胜。”在那个不平静的夜晚,红军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共产党人的果敢与决绝再一次挽救了革命。

  11月20日,胡宗南部左路第一旅进入红井子,实际上已经进了红军的伏击圈。

  战斗在21日黄昏打响,红军对山城堡胡宗南七十八师发起总攻。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山城堡西北哨马营攻击,断其后路。红一军团主力由南向北,红三十一军由北向南,第四军由东南向西北紧逼山城堡。正是这一绝妙部署,成就了后来著名的“口袋战”。

  夜间战斗显示出了红军的优势,身处“口袋”中的国民党军很快就被打乱阵脚,逃散中,有很多敌兵直接坠入深沟。战斗于翌日早晨结束,痛歼胡宗南主力部队。

  关于那场战斗的惨烈,山城乡薛塬村村民鲁明升有着特殊的“记忆”。当年他四爷和大伯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误打误撞进入了战斗核心地带,不料黄昏时刻火光冲天,枪炮声不绝于耳,两个人在山洞里藏了一晚,等到第二天出来时,满沟壕都是尸体。

  站在山城堡断马崾岘上,风卷着黄土拍打在身上,山梁下沟壑纵横。古代,少数民族入侵,必在此“断马折兵”,“断马崾岘”因此而得名。崾岘东山畔至今还保留着一段120米长的红军战壕,80年过去了,猫耳洞、射击口依旧清晰可见。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瓦沟台,山城堡战役胜利后群众改称为凯旋岭……”讲解员陈希祥说。站在山城堡战役纪念园,眼前的山城堡战役纪念碑由三根立柱合抱着直入云霄,关帝庙里也传来了军民共祝大捷的掌声与欢呼声……

  从此,乾坤扭转。20天后,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

  《红色中华》关于山城堡战役的报道环县外宣办提供

  风记得,黄土记得,环县的百姓记得

  在山城堡战役陈列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展出着一些当年国民党军的帽徽,这些正是纪念园开园时,山城堡村村民樊秀英捐的。

  今年92岁的樊秀英老人,虽然听力和记性都大不如前,但她却清楚地记得那些帽徽是当年丈夫在战场上捡来的。老人的儿子郭贤斌告诉我们,父亲在世时,经常讲起当年那场战役。战斗过后,父亲和村上的年轻人去清理战场,当时尸体全都冻得坚硬,他们仔细将红军战士的遗体掩埋。

  巍巍山城堡曾掩蔽过无数红军战士的躯体,潺潺环江水流淌着兵与民的艰辛和伟大。红军长征经过环县的时间虽短,但播撒了红色火种,传播了革命道理,成为环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精神动力。

  “宁给半碗米,不给半碗水”是山城堡流传的一句老话儿,可就是这么珍贵的甜水,当年红军驻扎在山城堡时,正是当地百姓领着红军找到了井水。相反,国民党军队来了,百姓们就把这口井的“救命水”锁起来、藏起来,国民党军只能喝沟里的苦咸水,一喝就拉肚子,战斗力一下子就削弱了。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红军泉”。

  上山下沟,一路颠簸后,我们找到了这眼“红军泉”。山城堡村村支书冯涛告诉我们,这口井以前叫李井子,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井。他们小时候,每天都来这里取水,后来各家陆续有了水窖,这口井才“休息”了。

  透过高高的水泥保护台,俯身细看,井里清泉依旧。当年,红军在这里排队取水喝,热闹喧嚣;如今,喧嚣褪去,“红军泉”就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守望着。

  捐粮、送鞋、找水……困难岁月里,质朴的环县百姓倾其所有,给予了红军最大的支持,有的还献出了生命。70岁的山城堡村村民曹满秀回忆,他的一位叔父当年只有20来岁,在给红军带路的途中,遭到袭击,不幸中枪身亡。

  在纪念园,讲解员李娟向我们介绍,山城堡战役中,环县、曲子、固北三县百姓共捐粮2100余石、羊1100多只,1200余人踊跃支前。

  时常在想,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能够受到老百姓如此爱戴。随着采访的深入,红军的形象也愈发立体:艰苦朴素、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是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带领群众过好日子的决心将红军与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郭贤斌在村上一干就是38年,即便是退下来,依旧保持着每年去纪念园纪念红军烈士的传统。

  陈希祥经常拜访一些老革命、老军属,为的是掌握更准确的历史事实,把红色故事讲好……

  每个环县人心中都有一部长征史,他们用各自的方式铭记着那段红色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碑名的山城堡战役纪念碑环县外宣办提供

  向贫困宣战,走在新长征的路上

  随着盘山路上上下下,一座座山峁被甩在身后。同行的山城乡党委副书记吕建善一定要带我们去看看他们今年种的公路行道树。汽车停下,公路边一片油松顶着烈日倔强地直立着,有的已经变黄枯死。“去年没种活,今年还不错,成活率能达到85%。”吕建善一脸喜悦。

  环县旱甲陇上,山城旱甲环县。85%,对于年降雨量只有65毫米的山城乡来说,已经是奇迹了。一年栽不活,两年;两年栽不活,三年。正如乡党委书记尚红锁所说:种活一片草,就能感受到与自然抗争胜利的喜悦;栽活一棵树,就能让人看到红色土地的绿色希望。

  向穷山恶水宣战,向贫困宣战,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为长征精神做最生动的注解。

  车道乡万安村农民党员苏振军,坚持16年修路80多公里;环城镇漫塬村农民辛正学,坚持栽树40年,抚育上万棵成材树木;山城乡薛塬村“养羊明星”苏学峰,养羊近20年来总结出一套“苏氏配方”,带动周围农户一起致富……在建设家乡、改善生存环境的“战役”中,他们从未缺席;在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他们再掀新波澜。

  “走路靠驴子,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老人们口中的顺口溜是过去环县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通村油路“村村通”大会战正在环县拉开。采访中,随处可见的是修路现场,人们见面必谈的也都是有关路的话题。2015年,环县共修了1400多公里油路,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整修道路的总和。行驶在一条条黑亮黑亮的油路上,同行的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看这路修得美吗!”

  几年间,通过流域治理,环县的掌地治理、防沙治理等区域,目之所及,梯田鳞次栉比、五彩斑斓;通过建集雨场窖,打小电井、建苦水淡化站、实施扬黄续建工程等项目,使百姓告别了“水荒”。目前,“山、水、田、林、路”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已经形成。

  位于红色景区东老爷山下的四合塬乡早流渠村是环县的贫困村,村民杨占成一提起过去就直摇头:“难说得很!”这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家翻修了危房,新建了集流场窖,整修了梯田,还依靠政府投放的种羊发起了“羊财”。“谁能想到会有这一天,可不都是托了党的福。”杨占成激动地说。

  今年底,实现村级通畅率100%,全县农村油路总里程将达3119公里;到2017年,环县农村将彻底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达到人均6.1亩口粮田的梯田化标准……

  这一刻,环县人对水的渴望、对路的渴望、对绿的渴望,都犹如梦想照进现实。

  华灯初上,夜色中的环县城与大城市并无二致。广场上,老年人悠然自得地跳着广场舞;环江河畔,年轻人们散步、骑车,享受着悠闲时光。

  “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振。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皮影广场上,青少年语言艺术大赛正在举行,少年们的吟诵铿锵有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