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投稿

【网络媒体走转改】徐国珍:陇原将星 书写传奇人生

2016-10-18 13:3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若瑜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 “温暖中国” 2017年甘肃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徐国珍

  本网记者 王若瑜

  1929年,17岁的徐国珍被冯玉祥的部队抓了壮丁。他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却在以后的岁月里,书写了传奇。

  徐国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指挥所属部队歼灭了进犯我三边地区的敌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在解放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模范工作者。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阻击敌人,坚持敌后斗争,为西北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致力于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保卫和建设大西北做出了应有贡献。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徐国珍在军中一直担任要职。抗日战争期间,徐国珍任陕甘宁晋绥联军警备2团营长、副团长、警备5团团长。解放战争,徐国珍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49年任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2年兼任中共甘南藏区临时工委书记、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副司令员,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宁都起义 走上救亡道路

  1929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县(今甘肃天水市北道区),17岁的徐国珍跟着冯玉祥的大部队,经过陕西进入河南、山东一带,被编入国民党第二十六军。这支由来自陕、甘、宁、青的贫苦农民组成的队伍对蒋介石的编制并不满意,他们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要南下,不去打日本人?

  1931年,26路军来到了宁都,徐国珍所在的74旅3营营部有一名叫王铭五的副连长。这个连长不是一般人,他是一名地下党员。王铭五经常给徐国珍讲革命道理,这些道理让年轻的徐国珍豁然开朗,他很向往王铭五口中说的那个“人民的部队”。 12月14日晚上,总参谋处召开了团以上军官的紧急会议。总部门口戒备森严: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哨兵有的手持明晃晃的马刀,有的平端着冲锋枪,保持着随时准备拼杀格斗的姿势。此时,王铭五来找到他,王铭五把徐国珍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你熟悉营部的情况,找几个和你相好的,去看住营长,别让他乱动!”徐国珍立即带了几个人执行任务。夜幕降临,城里显得异常宁静。城北角总参谋处的小楼上灯火通明。徐国珍焦急地等呀等,夜已经很深了,终于“啪”的响了一枪,接着是一阵“啪啪”的枪声,起义的勇士按照预定的方案,勇猛地扑向师部和电台、机要部门。个别顽固分子仗着手中的自动火器顽抗,当即被起义战士击毙。一个小时后,起义者占领了所有机关,枪声平息下来,战斗结束了。起义部队立即将口令改为“解放———自由”,起义圆满成功了。

  宁都起义结束后,1932年,徐国珍被编入红5军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来只是一名传令官的徐国珍在红五军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历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指导员、39团营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他回忆说,我那个营,从兴国打到遵义,七百多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二叁百人了。这还不是最惨烈的,1936年,1936年,徐国珍任红29军256团团长。红29军曾和汤恩伯部的樊钟秀师打了一仗,敌人是一个师,红29军实际上只有一千多人,在这次战斗中,徐国珍负了伤。

  甘南剿匪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1961年,徐国珍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他是甘肃省军区第一任司令员,1965年离开甘肃省军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工程兵顾问。1968年任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在他兼任中共甘南工委书记期间,正是开辟甘南藏区工作最艰苦的阶段。当时,虽然甘南在行政上分属于临夏、岷县专署管辖,但因地处偏远,实际上仍处于土司制和喇嘛教寺院“政教合一”的封建割据统治状态。整个甘南交通闭塞,兵匪成灾,特别是国民党残余匪特势力猖獗一时,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他在主持甘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多民族杂居的甘南农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甘南农业区的封建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从1952年下半年起,甘、青、川藏区进行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肃清国民党残余匪特的专项斗争,他亲自指挥了甘、青、川藏区的剿匪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安定了甘南藏区的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他为开辟甘南藏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为党和甘南各族人民建立了永存的功勋。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王若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