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头戴面具手舞足蹈——临夏鳌头傩戏之古今

2016-10-16 10:39:4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梦园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鳌头傩戏传承人之一徐光辉

  鳌头傩戏面具

  一个原自南国的人文情怀

  一个根植于鳌头徐家村的坚守与传承

  一个将诉求幻化为神力的舞蹈

  一个充满神秘而又流传至今的“活化石”

  中秋时节,临夏北塬,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

  应临夏县文化局的邀请,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四位民俗摄影师前往临夏县先锋乡鳌头徐家村,实地考察具有古代戏剧“活化石”之称的“鳌头傩戏”。

  相传,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戍边、巩固疆土的国策,将南方原住民迁移西北边陲。南人西迁,不仅带来了农耕商贾和民风民俗,同时也带来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鳌头傩戏”便是典型的代表。据徐光文所著《鳌头傩》考证,流传至今的鳌头傩戏的唱词《方四娘》中仍有“养蚕、蚕桑、茶花”的描写,可见“鳌头傩戏”带有明显的外来地域特征。

  “鳌头傩戏”,又称“跳会”。其特点为“头带面具,手舞足蹈”,这是傩戏的原始形态,本质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反映古人在人与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精神诉求。傩戏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是对“自然崇拜物的模仿”,面具,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头者,神所居,上圆天象”、“头者,精神之主也”。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将灵魂和头颅的崇拜合二为一,以此为载体达到人神相伴的目的。今天的徐家村现有鳌头傩面58面,其中39面为清中晚期的传世傩面,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也是鳌头徐家村傩戏的“镇村之宝”。

  “鳌头傩戏”,是一种极具表演形式的群体活动,其表演一般在农历的6月下旬,历时4天,后来改为农历的正月,又称“正月会”。“鳌头傩戏”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原为24折,现存18折,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和农事活动等,表现形式夸张而循规,期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具有明确的驱邪避害和还愿之目的,深受鳌头人喜爱。

  “鳌头傩戏”是鳌头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且为鳌头徐家村徐姓人传承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传承史。其传承以口传心授,从鳌头傩有文字记载的1850年至今,先后传承已有七代166年,182位有记录的传承人。鳌头傩戏的传承人兴旺的时候多达近60人,目前传承人仅为5人,可见其兴衰。为了保护古老的鳌头傩戏,2011年临夏州将鳌头傩戏列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徐光辉、徐玉东等被州文化部门确定为传承人。

  据临夏州鳌头傩戏的资深研究者徐光文介绍,鳌头傩戏是临夏尚存且极为珍贵文化遗存,可以说是傩戏在临夏地域的“活化石”,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色,它的传承与发扬,对研究临夏地域文化的演变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芦军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