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重走长征路】通渭:三军过后尽开颜(图)

2016-10-10 08:42:1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

  三军过后尽开颜

  傍着榜罗镇小学修建的“中共中央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如今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采访时,省检察院的数十位离退休老干部正坐在绿荫如盖的一棵老核桃树下上党课。

  榜罗镇会议后的第二天,天下着蒙蒙细雨,全镇人家的屋顶上都笼罩着一层薄烟,也是在这棵核桃树下,毛泽东向陕甘支队1000多名连以上军政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发出了进军陕北的动员令。毛泽东说:“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同志们去。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我们出了潘州城以来,已经过了两个关口——腊子口和渭河封锁线。现在还有一个关口,就是蒋介石、张学良在固原、平凉的一条封锁线。这就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

  “同志们,努力吧!为了民族,为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固然,我们的人数是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

  毛泽东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却充满激情、信心的话语,赢得了现场官兵雷鸣般的掌声,一时间,群情振奋。

  红军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前进(长征题材油画)

  沈尧伊资料图

  榜罗镇会议后的第三天傍晚,毛泽东、彭德怀策马出现在通渭县城。这是红军爬过雪山穿过草地三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通渭县城北高南低,城里居民不满5000人,城垣全用黄土筑成。红军到来之前,城内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个团和国民党县长阎权带领的部分民团,红军行军至此,守军弃城而逃。杨得志、肖华率领陕甘支队一纵队一大队最早来到县城。这支部队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以来,一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到通渭县城后,他们打开县狱,释放被关押的群众,并与群众进行公平买卖,通渭老秀才董桂为此写下诗句:“农户院内无祸患,良民无罪得安生。”

  杨得志、肖华部进入国民党县政府后不久,毛泽东也赶到了这里。由于实在拿不出什么招待毛泽东,杨得志让通信员从街上买来一些梨,用一个铁盆摆到屋子里腿脚直摇晃的桌子上。

  毛泽东看着梨直叫道“好东西”,然后转身问:“你们有辣椒粉吗?”

  “有!”杨得志连忙让通信员去拿,却不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主席怎么看着梨想起了辣椒粉?

  “你这个湖南人还没吃过辣椒粉拌梨子吧?嗳,好吃得很呀!”毛泽东将辣椒粉撒到梨子上,“不是说有酸、甜、苦、辣四大味吗?我这一拌是酸甜辣,没有苦了。”说着就将沾满辣椒粉的梨塞到嘴里,蛮有兴致地嚼起来,杨得志他们都笑了起来。

  随后,毛泽东向杨得志、肖华询问了部队情况,并赶到不远处的文庙街小学,接见了陕甘支队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的官兵。接见时,心情豁然开朗的毛泽东,满怀激情地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榜罗会议旧址全貌

  9月30日,榜罗会议后的第三天下午,中共中央在当地国民党县政府大厅里召开了全军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号召指战员们到陕北去,开创革命的新局面。10月1日晚,除了派出一部分监视集结于会宁、静宁的国民党军队和在公路沿线进行侦察的部队外,在通渭县城集结休整的红军组织召开了全军军人大会(文艺晚会和大会餐)。这是红军长征开始自四川会理后举行的第二次军人大会。由于军情紧急,一直未能有机会再举行。

  会场设在通渭县城南的河滩上,陕甘支队三个纵队的7000多名红军指战员尽情地唱着、跳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整个会场洋溢着长征以来少有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正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所写的那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19日,榜罗镇会议召开23天之后,毛泽东随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色通渭正向小康迈进

  通渭,这一片红色的热土,记录着党领导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激荡着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的磅礴诗情,更凝聚着共产主义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一座闪光的精神丰碑。

  榜罗纪念馆内一角本文图片由榜罗纪念馆提供

  如今的通渭,不仅仅是红色通渭,还是翰墨飘香的书画通渭、诗书传家的耕读通渭、旱作农业的生态通渭等。在这里,“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现象,有3000多名专业书画创作人员活跃在城乡之间;在这里,曾经“养不了一方人”的山峁沟梁,已走上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勤劳朴实、不怕吃苦的通渭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长征精神,在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向前!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