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重走长征路】通渭:三军过后尽开颜(图)

2016-10-10 08:42:1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

  原标题:【重走长征路】通渭:三军过后尽开颜

  记者 杨世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的这首《七律·长征》脍炙人口,它所赞颂的红军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鲜有人将这首著名诗词与甘肃通渭联系在一起。

  8月中旬,记者走进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一进大门,便是一个操场。操场中央,耸立着一个“V”形的纪念碑,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星悬于上方。“V”形纪念碑较长的一侧碑体,像一个作战图上标示红军行军路线的箭头,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城,并在这里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首次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从此这首著名的诗词便刻在了通渭大地上,也刻在了每一个寻求光明的中国人心上。65年后,通渭县政府与上海电视台一起在文庙街小学树起了这座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的“V”形纪念碑。

  同行的文庙街小学刘霞老师告诉记者,这座“V”形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七律·长征》发表,还蕴藏着更丰富的含义:它是英文“victory”的缩写,代表着胜利;它表示一种转折,象征着中国革命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并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指向陕北;它代表飞翔,象征着中国腾飞;它表示正确,象征着文庙街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合格公民……

  随着她的讲解,记者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寻找红军当年在通渭留下的足迹。

  红四方面军给志愿捐助红军的渭源县会川镇侯鲁伯所开的保护证 资料图

  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驱车行驶在通往榜罗镇的山区公路上,白云、蓝天和沿线的层层梯田构成一幅美丽图画。群山怀抱的榜罗镇,位于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地带,在大一点的地图上都是一个找不到名字的小地方,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它却是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地。

  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领在哈达铺由中央红军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陕甘支队自武山到达榜罗镇,位于镇南的官立初等小学堂榜罗镇小学成为毛泽东、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临时住所。红军长征以来,为了更多了解外界局势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每到较大的集镇,毛泽东都要派人或者亲自带人到当地邮局购买报纸搜集信息。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在榜罗镇,榜罗镇小学订阅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国民公报》《甘肃民国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申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众多报刊,又一次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眼中的“至宝”,从中了解到了更多信息。这些信息,再一次印证了他们从哈达铺获得的线索,也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当时全国的形势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情况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侵略我国的严重形势。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最高军事领导人会议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室紧急召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出席会议,彭德怀、林彪、刘少奇、叶剑英、邓小平、张云逸、杨尚昆、杨至诚、聂荣臻、李富春、邓发、何克全等列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北方形势,分析了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状况及北方可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进一步研究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问题。会议从领导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的大局出发,决定改变俄界会议提出的行动方针,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保卫和巩固陕甘苏区,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会议要求在到达陕北前,红军尽可能避免和国民党军作战,并迅速到达陕北集中,同时要严格整顿部队纪律,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的作用,解释我军北上抗日的重大意义,扩大并吸纳新战士。

  此次会议史称为“榜罗镇会议”。从1934年11月到此次会议召开之前,长征途中的红军遭到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中共中央始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曾在黎平、遵义、两河口、毛儿盖、俄界五次召开政治局会议或扩大会议,先后决定在川黔边、川西北、川陕甘、苏边界建立根据地。此次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放在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