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金城面道》——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2016-10-08 09:03:3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金城面道》——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兰州市社科院陆春鸣院长编辑出版了一本《金城面道》的书。我有幸获赠,先睹为快。读后觉得文化视角独到,图文并茂,既有普世生活的解读,又有历史文化的溯源,读罢掩卷长思,颇有启迪。仿佛听到远古的呼唤,又仿佛沉浸在现实的文化质疑之中。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挖掘整理兰州牛肉面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反映,兰州人对牛肉面的钟情与厚爱,从文化视角出发去审视一碗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面食,赋予了它以兰州人的文化性格与人格寄托。“道”者,规律也。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只要进入“道”的高度,就会赋予历史文化的内涵。不可否认,兰州牛肉面作为兰州的文化品牌,已深深烙上兰州地域的烙印,为世人所知,并为兰州人引以为荣。但就其历史文化深层次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金城面道》似乎要回答这个问题。

  近年来许多人热衷于兰州牛肉面的发扬光大,写了许多关于牛肉面的文章,总的来说,内容无非两方面:一是牛肉面的来由及围绕牛肉面发生的市井故事,最常见的是某名人吃过、某名人赞过。无论如何串缀,大多属于花边文章,仅限手剔牙式交流,引发一点低层次的优越感。二是介绍牛肉面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味道,无非都是些文饰性的语言表白:一红二黄三白四绿,大宽、韭叶、细、二细、毛细、三棱之类,外加一些蹲街沿、蹴板凳的吃姿作料,笼统一个“香”字概括。

  《金城面道》一书的编者有意摆脱这种“传统”窠臼,用文化的视角穿透历史,从舌尖上的文化传承来解读兰州的文化“味蕾”,引发一系列的文化诘问与追忆。《金城面道》开篇就从马家窖的彩陶入手,进而进入丝绸之路,首先把兰州浑厚的历史与地理位置以及独一无二的文化张力展示在世人面前,从一碗面入手寻根溯源,把兰州文化的包融性与扩张性展示给后人,继而进入200多年前马保子创始牛肉面。由此引出一个文化诘问:马保子成就了兰州牛肉面还是文化成就了马保子?编者似乎独貝匠心地告诉读者,文化的现实需求成就了马保子,兰州人舌尖上的文化灵动成就了牛肉面。牛肉面是舌尖上的文化传承,是兰州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文化秉赋,自然天成,并非神功异造。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真正的核心价值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一样,是文化“凿空”意义上的功绩。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兰州交融并大放异彩,兰州成为一个文化驿站,从此进入世人的目光。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及缫丝养蚕术通过这个驿站传入欧洲,催生游牧文明极大的进步。中亚的农耕文明通过这个驿站传入中国,在兰州这块土地上,胡人羌人突厥人粟特人波斯人等接踵而至,在此地繁衍生息。民族在此融通,文化在此交流。小麦、棉花、西红柿、洋芋、葡萄、石榴、苜蓿、西瓜、胡蒜、芫荽……相继在黄土高原土找到新的家园。中国远古时期黄土高原上的农作物主要以黍(糜子)和粟(谷子)为主,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到黄土高原后,如同佛教在中国找到知音一样,拥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园,故土不堪回望,从此与黄土地相濡以沫,塑造华夏民族的血肉之躯,成就传承文化的味蕾。

  牛肉面的主要食材是面粉,出自小麦,后来者居上,小麦是黄土高原的主人,是中华民族主要的骨血来源。牛肉则是游牧民族的骨血来源。牛肉面用的蒜苗、芫荽等来自西域。牛肉面的创始人马保子是穆斯林。这种完美的结合,只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处世文化才能够巧夺天工地完成。牛肉面是一碗面吗?不!是一碗文化交融的盛餐。

  构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文化是先行,文化是软势力。一个只输出商品不输出文化的民族,迟早会沦落为经济动物。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人应该明白,机遇就是挑战,就是使命,唯文化觉醒才是首务。《金城面道》一书似乎对我们有不言而喻的提醒。什么叫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也罢,叫“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也罢,都属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高度概括,对憧憬未来的普通人来说,莫须深究其理,做花样翻新的理论文章。更应该相信:文化是文明的现实表现。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我们常常引以为荣。然而我们的文化现实表现如何?是增光添彩还是坐拥其成?每个人都应该自责自问!我们拿什么去面对未来?面对历史?《金城面道》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维启迪。

  “一带一路”建设为兰州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契机,那么兰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什么样的软实力是我们的着力点?不是那些普世公认的大一统的文化概念,不是那些高屋建瓴式的文化概括,更不是那些振振有词的口号鼓舞与煽情式的宣扬。文化是软实力,软实力势必厚积薄发,是一种缄默的文化认同。我们的软实力又在哪里?牛肉面似乎正在告诉我们,它不需要所谓名人唏嘘作状的赞美,不需要贵人车水马龙的光顾,不需要所谓文人词藻华丽的褒扬。牛肉面以内在的魅力征服了所有光顾过的人。如今在中国乃至世界,知道兰州牛肉面的人比知道兰州的人多,兰州牛肉面已成了兰州的代名词。

  反观自问?难道我们仅仅陶醉在每天清早能够在自家门前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吗?仅仅满足于一碗7元钱的物美价廉吗?仅仅满足于摇头晃脑、用嘴吹开碗上红油层看见心仪的面条时产生的生理反应吗?仅仅满足于师傅在客人面前表演与介绍面型品种时产生的那点暂短的自豪感吗?当我们出门在外时不得不泡一桶康师傅牛肉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发表一些“人不如己”的评论,给身边的人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味诱惑时,仅仅是为了炫耀兰州人的幸福指数吗?当我们义愤填膺地与其他城市角落里的“兰州拉面馆”打口舌战争论谁是“正宗”时,难道没有“自损尊严”的感觉吗?我们是否想过,兰州牛肉面己为我们铺设好了文化市场,水到渠成,我们何不去占领经济市场?难道这个市场要恭手让人不行?

  用心去看《金城面道》,你可能会看到文字里蕴含的真正的东西。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