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投稿

解读:微博朋友圈发的每句话 日后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2016-09-27 08:46:32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微博朋友圈发的每句话日后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城关区人民检察院详解网友关心的相关热点问题

  中国甘肃网9月27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记者 焦太霞 樊丽 通讯员 彭维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规定明确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属于电子数据,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该规定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时间,朋友圈里惊呼声不断:“自今年10月1日起,你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消息,将可能成为你给自己挖的坑!”事情真是这样的吗?针对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进行了详细解答。

  解读1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电子证据才有可能被收集

  规定明确了手机短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可作为证据使用。有人不免会担心,一些朋友圈中的“玩笑话”是否会被人举报而被追究责任?

  对此,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信息技术中心的主任周东升表示,公众大可不必担心。此次规定是针对公检法办案和审判部门对于已经发生的案件及案件发生中,相关证据的收集和认定。周主任进一步解释称,只有在犯罪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或者实施犯罪之后,朋友圈、微博中如果有相关证据,才可能会被相关部门收集。

  周主任还介绍说,此次规定旨在规范和明确相关办案部门和法院对于新型的电子数据如何收集和认定。微博微信作为新兴的平台,在此前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其作为证据的地位。此次规定明确了,在初查过程中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以及通过网络在线提取的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解读2检察机关配备专业电子司法鉴定人对证据去伪存真

  规定还强调,对扣押的原始存储介质或者提取的电子数据,可以通过恢复、破解、统计、关联、比对等方式进行检查。必要时,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对于电子司法鉴定,周主任介绍说,电子证据司法鉴定是电子取证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最终鉴定结果可作为定案法律证据。

  对于电子证据应该鉴定什么?城关区检察院信息技术中心的助理鉴定人、检察官候杰方介绍,由于电子数据的脆弱性,对电子证据进行鉴定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电子证据真伪及形成过程进行鉴定。电子证据在形成过程中,经常会被复制、修改,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鉴定流程,查看电子数据是否经过编辑、复制或修改,这是为了查看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其次,需要确定电子证据所反映的内容。电子证据记载的内容,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才能将数据信号转化为人们可以认知的信息,这就需要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来确定有证据价值的内容。

  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马春进一步介绍,检察机关电子证据工作起步时间不长,作为全省最大的基层检察院,城关区检察院从2011年开始研究探索电子证据技术在执法办案中的应用,2014年正式成立信息技术中心开展电子证据取证工作。目前,经过招录专业对口人才、专业培训,该院已有电子证据鉴定类助理鉴定人3名。

  解读3电子证据在刑案中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目前,仅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就已通过电子证据鉴定帮助破案或固定证据的案件48件。经过统计分析,该院总结了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中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电子证据对自侦案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电子证据的广泛应用,客观上加速了职务犯罪智能化、科技化、隐蔽化的趋势,而新刑事诉讼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力度的加大,如明确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辩护律师提前介入侦查阶段等,则进一步增加了反贪侦查工作的难度。结合贪污、挪用公款的案件,对于犯罪嫌疑人计算机存储信息等电子证据的掌握,往往能够及时发现和获取足以证明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对于贿赂犯罪而言,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联络方式往往涉及电子证据,并且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的特征,常见的如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

  (二)手机成为储存电子证据的主要介质

  手机信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讯录、通话记录和短信息等,这类信息主要存储在手机内存和存储卡上;二是手机录音和录像,这类信息亦可归为音视频资料类,主要存储在存储卡上。凡是存储在存储卡上的数据删除后可利用恢复软件恢复,存储在手机内存中的数据删除后不易恢复。

  (三)所涉案件中电子证据取证难度不断增大

  获取电子证据从传统的数据恢复、文件检索发展到获取网络QQ、微信、MSN即时聊天记录,及从单纯提取手机通讯记录发展到提取手机智能软件中数据,从单机硬盘检验发展到网络在线证据的额固定提取。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