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海内外文化名家纵论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 开放包容有气度 这是用之不竭的精神

2016-09-23 08:51:15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梦汇敦煌 情连文博——大型网络系列宣传活动【专题】

  原标题:海内外文化名家纵论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开放包容有气度这是用之不竭的精神

  敦煌文博会文化年展聚焦世界目光每日甘肃网资料图

  中国甘肃网9月23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首席记者 唐学仁 记者 李杨)敦煌精神就是开放、包容、创新、虔诚;依托敦煌文化,建设中国的世界美术馆,在河西走廊打造一个艺术品交流平台,让敦煌再现千年文化交流盛况……9月21日上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分项活动——“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论坛”在敦煌华夏国际大酒店举行。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等十余位海内外文化艺术名家齐聚一堂,通过对敦煌美学的回望,对中国精神的仰望,探讨出关于文明、关于文化、关于艺术、关于敦煌乃至于关于全球文明治理的一些智慧之光,让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深深地打上了“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的印记。

  论坛由美术考古及史论学者汤珂主持。

  当日的论坛上,还举行了《中贸文化丛编——民国书画断代史》首发式。该书为第一步权威解读《贞松永茂》旷世巨作的专著,由李波主编、作者孙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民国书画断代史》不仅是事涉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本难得的书画收藏指南。在目前方兴未艾的书画收藏市场上,民国书画藏品向来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此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壁画承载着开放、包容、有气度的大国精神

  “敦煌把中亚、西亚、欧洲、印度等地区的艺术汇集一起,在这里开窟、绘画、塑像,形成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舞台,使得敦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博物馆,给后人带来很多的启发,带来很大的创造,这种创造力迸发出自由的精神。后人没有把它看做是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于是有了更多的创新、发展。”何家英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中国绘画的早期形式,工笔画从诞生到唐宋元这一段是工笔画的一个辉煌灿烂时期,把中国绘画推向了一个高峰。敦煌承载着工笔画最辉煌的时代。敦煌壁画承载着一种国家兴盛时期特有的开放、包容、有气度的大国精神,并具有创造性的、虔诚的精神,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敦煌精神与当今时代非常相似,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开放包容精神,比工笔画辉煌时代看到得更多,接触得更多,中国文化一定能够更加有生命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在20多年前,陈传席就提出要建设中国的世界美术馆。在此次论坛上,他再次提出了这一设想:“敦煌精神我们必须传承,希望敦煌当地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以敦煌精神在敦煌建一座世界美术馆。”

  何家英则表示:“历史地看,敦煌的兴盛就在于它是文化文明的交汇地,如果在这里再搭建一个交汇的地方和实际载体,那就可以重现敦煌千年前之兴盛。所以建设一个世界美术馆是必要的。我认为,在敦煌或嘉峪关建一座世界美术馆,在河西走廊形成一个艺术品交流平台、交易市场,是很有潜力的。因为艺术品没有市场,那将会是死的。”

  敦煌是一千年的美术史,怎么说都不为过

  “莫高窟和敦煌艺术被全球发现,应该有两个事件,一个是20世纪初藏经洞的打开,但那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除了少数人外,还未广为人知;第二次就是张大千去敦煌之后才真正意义上的被发现。”侯黎明边介绍敦煌文物研究所70年间对莫高窟壁画的临摹简史和案例,边梳理了敦煌壁画艺术的发展变迁。“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一千多年的艺术演变都体现在敦煌壁画上,敦煌是一千年的美术史,怎么说都不为过。”

  对于敦煌美学,汤珂认为:“敦煌壁画中,保留了属于中国本体绘画语言的这一部分,相对于东西文化交汇、东西艺术相融等问题来说,它对中国早期美术史更具不二的意义,也是中国美术史早期的实物资料库。”

  汤珂表示:“我所关注的敦煌美术是在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呈现,而在现阶段,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我所关注的敦煌是在中国文明的影响下,属于中国本体绘画语言的这一关键部分。敦煌美术学的建立,是对中国美术史(汉唐段)最重要的支持,也对中国画向现代转型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同时,我们亦以敦煌的带有‘中原性’的多元融汇作为艺术成体标本,探索在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化向丝绸之路再贡献文化基因的可行性。我们并不缺乏自宋以后的中国美术史之研究,而亟待向早期、向汉唐的推进,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更蕴含了华夏民族几经兴盛的大国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