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投稿

评论:修长城何以成“毁长城”

2016-09-23 08:30:48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修长城何以成“毁长城”

  吴江

  近日,一则“最美野长城被抹成水泥地”的消息引发热议。流传于网络的照片显示,有7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辽宁绥中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小河口长城的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照片的拍摄者表示,这是文保部门对其进行修缮的结果,公众的关注与质疑随之而来。

  不可否认,由于历经岁月风霜,年久失修的野长城的确更接近湮灭的遗迹,再加上修缮之前已经严重破损。专家勘查发现其墙体只剩下半截,地面青砖碎裂,沙土裸露,雨水大的时候有倒塌风险,如再不进行修缮保护,不仅会发生危险,仅剩的半截也会损坏消失。既然修缮已属于抢险工程,无论是安全性等因素,还是技术与施工存在局限,恐怕都是客观事实。不过,相比野长城修缮的技术局限与施工难度,野长城竟然被修缮成一条水泥路,原始的建筑风貌与细节尽皆丧失,如此“毁容式”修缮,仅仅一句“修得不好看”,显然太过轻描淡写。

  事实上,文物古迹的修缮,从来不是一件轻松快意的事情,具体到每一案例的设计与方案拿捏,都十分困难。但即便是困难重重的抢险工程,也绝非是将古迹修缮得面目全非的理由。恰恰相反,由于文物古迹修缮工程的不可逆性,稍有不慎便意味着彻底的损毁,因此,如何确保修缮方案的适当,不逾越分寸,也就至为关键。在文物古迹修缮领域,往往有着严苛的规则。而相比彻底改变古迹原貌的所谓修缮,原貌保存恰恰是国际上对于古迹修缮的一项通行原则。

  具体到野长城的修缮,即便确实存在坍塌的风险,但相比自然带来的损耗与破坏,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强行修缮所带来的毁损,危害更大。那么,这一修缮方案究竟是由哪些专家现场勘查并制定方案,方案批准又经历了哪些审核与论证程序,签字的专家有哪些?合格的施工单位是哪家?是否具备古迹修复资质,有无古迹修复的专业人员全程监督与参与?恐怕都需要追问并追责。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