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陈向东:路易·艾黎教育实践模式历久弥新

2016-09-22 08:5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陈向东:艾黎教育实践模式历久弥新

  记者 秦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路易·艾黎著作翻译过程中,我被艾黎教育思想和实践所震动,这其中蕴藏着一个适合于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的教育实践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向东这样认为。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母亲李屺阳在甘肃工作期间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缘故,陈向东也陆续参与到路易·艾黎著作的翻译工作中。从此,他便与路易·艾黎结缘,从翻译者逐渐成为艾黎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在陈向东看来,艾黎教育实践的特点,可以精炼为“植根于劳动、寓教于劳动、服务于劳动”的以现代劳动者为核心的教育。“它有别于当前的高等教育和一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作为劳动者的人本,为劳动者插上知识的翅膀。”陈向东解释道。

  陈向东介绍,路易·艾黎曾在接受电视采访中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新西兰乡巴佬……我的教育就是用普通人接受的方式。”正因为此,培黎学校的学生中,有当地农民的孩子、有战争留下的孤儿、还有流浪儿……同时,艾黎教育实践以劳动者和学生为核心,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人。在培黎学校,每个生产组的学生都要担负起日常财务管理等工作,学校监事会主席也由学生担任。这种让学生“早当家”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们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此外,艾黎教育实践十分强调知识学习的科学性,强调与现代工业技术相联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了习惯性的“差不多”意识,养成学生精确的现代化工业劳动者的意识。

  “当然,艾黎教育实践的成功还在于,它是以大量国际合作和支持为后盾的。”陈向东说,在那个艰苦办学的40年代,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派来20多位教师参加培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面向当地劳动者的国际性工业现代化教育基地。学校建立起了“机械组”、“电机组”、“纺织组”等,学校里有车间、有煤矿、有农场,真正为学生建造了一个学习掌握现代化工业技能的“梦工厂”。

  “想象一下,在那个仍旧以煤油灯为照明条件工具的、人烟稀少的、落后的中国大西北,有这样一群有理想、有热情的国际性合作团队,有使用各种现代化工业设施在当地生产的师生团队,该是怎样的一种时尚。”陈向东感慨道。

  除了以劳动者为核心外,艾黎教育实践中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创造性教育,“创造性”也成为艾黎各种有关教育著作中的高频词汇。陈向东介绍:“所谓创造性,首先体现为一种集体性团结互助的创造意识,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互助互学,通过实践学习的社会化创造;其次在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意识,师生作为劳动者,能够灵活运用手头设备、设施来解决问题。”

  在陈向东看来,艾黎教育实践不但在那个战争年代是一面旗帜,在今天新工业、新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别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期,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放眼丝路古道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式,今天仍旧存在大量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艾黎教育实践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好方式。

  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艾黎的教育实践也更加符合当前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比如说,德国工业4.0的丰富内涵就是强调蓝领工人知识素质的关键作用;而我国正在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与路易·艾黎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原则相匹配。

  “事实上,当前世界范围所提倡的创新理念,比如包容性创新、开放型创新、节俭式创新等创新理念,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艾黎教育实践中已经有了生动的表现,非常值得大力发扬和进一步发展。”陈向东这样认为。

  正如艾黎曾在《创造性教育》一书中所写:作为教育,如果它没有给人民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奋勇前进的思想和方法,而是成为扑灭富有创造性智慧火花的教条,那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