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而不同互利共赢——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
参会的外国代表甘肃日报图
中国甘肃网9月21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甘肃日报 记者 伏润之)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认为,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与血脉,文化能够孕育出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文化发达的民族与国家,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诚信礼让的优雅、合作共赢的未来。
丹增用一段极富诗意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天下大势,汹涌澎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只有对话与交流,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认同与包容,才能实现更加持久的合作与共赢。路通必须心通,心通的根本前提是文化的交流与包容。过去,敦煌文化盛大辉煌;未来,敦煌文化必定使命光荣。”
回望历史,和而不同、互利共赢是敦煌文化的高贵特质;展望未来,和而不同、互利共赢是敦煌文化面向未来的阳光大道。“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丹增表示,在各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个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古老观念依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准则或目标。
丹增认为,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同时,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其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可谓百花齐放。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数以万计的文书经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有汉文、古藏文、回鹘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众多文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民俗、科技等广泛领域。敦煌文化用雄辩的事实证明只要愿意共荣共存,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以达到“和”的目的。
他说,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的多元一体化,经过不断磨合,最终进入互利共赢的状态。“和而不同”就体现了这种文化宽容与文化共荣的情怀。
那么,如何重构“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为心心相通搭建文化彩虹,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发展铺平道路?丹增说:“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老先生曾经阐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的,人类文化大观园中,只有各美其美,才能百花齐放、各自精彩;只有美人之美,才能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只有美美与共,才能万紫千红、共创共享。”
丹增最后表示,敦煌文化、敦煌文博会呼唤人们打开胸怀、拥抱世界。我们要坚定互利共赢的目标,打开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敦煌文化火炬的照耀和指引下,携手共赴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