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徐晓兵:根治拥堵需要创新管理模式

2016-09-20 09:30:3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根治拥堵需要创新管理模式

  徐晓兵

  为净化道路通行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从9月1日起,主城区道路交通管理专项督查行动6个督查组开始对我市城关、东岗、河北、雁滩、七里河、龚家湾六个片区展开了“十查十看”专项督查行动,通过督查组连续十天的督导巡查,共查找出市区内三十五个影响道路交通畅通的主要堵点,并要求交警部门根据每个路段、路口的路网结构和周边道路通行条件,针对交通流量、车流特点,分析原因,按照一个堵点一套方案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予以整改。(相关报道见9月19日《兰州日报》五版六版)

  交通拥堵对于当下的兰州已经成为常态。面对堵成停车场的各条道路,交警的表现确实值得点赞,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一个堵点都能看见他们指挥疏导交通时忙碌的身影。但是应对拥堵,单靠交警部门的即时疏导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交通拥堵是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管理和控制以及不文明的交通参与的综合作用等因素的结果。因而,化解拥堵也只能是综合施治。

  首先,交通瓶颈的形成来自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缺乏前瞻性。例如,近些年一些新商业中心的开发过程中,只从商业角度考虑如何布局商场、写字楼,而没有考虑到随着人流、车流的增加,道路交通该如何配套。雁滩的大润发即是这样的案例。还有一些近年来新建的连片住宅小区开发,建设时没有配建足够的停车位,配套的道路仍然是几十年前的老路,导致道路不堪重负;同时大量机动车停在路边,更影响周边道路的通行效率,现在的龚家湾区域便是如此。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能及时跟上,加之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住宅区、超市、大机关,往往集中在繁华地段。高峰期,许多车流、人流向着同一个方向涌去,必然造成交通拥堵。加上管理不到位,车辆行人缺乏必要的秩序,形成无序流动,也加剧了道路拥堵,甚至有的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努力化解交通拥堵,已经成为群众的强烈呼声。而缓解交通拥堵,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单靠某一部门是不行的,必须综合治理。从目前公布的三十五个影响道路交通畅通的主要堵点整改方案来看,疏堵结合,加强管控疏导和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并行,都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措施,实施之后也必然能够改善这些堵点的交通压力。不过,从长远看,缓解拥堵压力更要从观念性改革入手。

  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是今后纾解交通压力最主要的措施。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是未来的趋势。把握公交优先原则,合理分配公交运力和线路,疏通公交输送的毛细血管,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乘坐公共交通,为居民出行创造安全、高效、便捷、低污染的出行环境,使公交、私家车及其他交通工具协调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减少路面车辆,这是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根本途径。这种被称之为“分类管理”的模式,是当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道路交通管理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将公共交通与私车出行分开管理,在道路资源上优先考虑公交需求,大力发展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甚至为此不惜压缩其他车辆的路权。为此,很多发达的国际大城市,都在不遗余力的打造这种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以乘坐公交辅助自行车、步行为时尚观念,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主动选择公交出行。

  再过两三年,兰州市的轨道交通就将建成运营。我们不能仅仅将此当做是一种缓解交通压力的技术手段,而是应该从现在起就加大规划力度,加强观念宣传,为即将到来的大公交出行方式提前做好准备。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