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灵秀高台:丝路明珠绽放异彩
高台大湖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高台湿地公园鸟瞰。
骆驼城遗址。
灵秀高台:丝路明珠绽放异彩
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盛大启幕,来自76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19个友好城市的90多个国外代表团和51个国内代表团聚首敦煌,进行丝路文化深度交流与融合。
事实上,这是古丝绸之路1407年之后的又一次盛世之约——公元609年,敦煌向东700公里处的山丹焉支山下,隋炀帝召见27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山丹由此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
敦煌与山丹之间,有一座美丽的丝路名城——高台。千百年来,如同串联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高台光泽亮丽,永不褪色。埋藏于这片土地之下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的墓室壁画,也如敦煌壁画般让世界惊艳。
如今,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居中四向”的区域优势,独特的自然风貌,让这座地处西北戈壁的小城焕发出无尽的魅力,绽放着绚烂的色彩。
丝路名城北凉古都历经千年风雨
初秋的高台大地,在黑河的碧波荡漾中,展现出最柔美温顺的一面。笔直的柏油路,在两排钻天白杨的簇拥下,空洞地伸向城郊的村庄。出高台县城,向西南。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处以“骆驼”命名的古城遗址——骆驼城遗址、北凉古都。
这是高台最美的季节。路边的庄稼,散发着成熟的韵味,弥散在秋风里,吹向历史深处。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关隘和军事重镇。汉唐时期,屯田发达,是河西地区最早开发的绿洲农业区之一。
骆驼城渐渐逼近,千百年的尘封历史便扑面而来。这处遗址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汉、唐古遗址之一,古城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现存城墙、瓮城、腰墩、角墩、古井、夯土台基等。
站在古城的一角,秋风裹挟着历史的风沙,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回旋。古城向东,是张掖;向西,是酒泉;往北,经黑河正义峡可直达居延进入内蒙古高原;往南,越过祁连山,便是青藏高原。骆驼城就处在这样的十字路交汇点,居中四向。在古丝绸之路上,这里不仅是河西走廊东西通道上的一个据点,更是古时阻挡少数民族进入走廊阻断丝路畅通的一道重要防线。
骆驼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据考证,骆驼城为汉代的表是县,魏晋时期的建康郡遗址。表是县是汉武帝时所辟“河西四郡”之一的酒泉郡的属县。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表是县发生大地震,另选县址,重筑新城,这座重筑的新城就是现在的骆驼城遗址。前凉时,表是县升格为建康郡,公元397年,段业以建康郡叛后凉而割据,史称北凉,建康郡是北凉政权的发祥地。唐代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建康郡置建康军,驻军队5300人,战马500匹,成为河西节度使辖下的重要军镇,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保卫祖国西北边防安全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唐代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建康军被
吐蕃攻陷后,惨遭屠掠,后荒废,从此沦为牧人晚间的宿营地,被当作天然的骆驼圈,风靡一时的故都由此得名骆驼城沿用至今。
出骆驼城,向西不远,便是著名的许三湾城遗址。这一带有可见封土墓葬8000余座,是国内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2013年,骆驼城遗址与许三湾遗址同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
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彭金章曾笑言:高台的宝不在地上,而在地下。诚如斯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骆驼城魏晋墓接连出土的一大批画像砖,曾惊艳了整个世界。
如今,这些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的精美墓室壁画、壁画砖被完好地保护了起来,部分陈列于高台县博物馆,供人们参观。犁地图、播种图、耱地图、耙地图、二牛耕地图、扬场图……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全景式地反映了汉唐时期绿洲屯垦、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开发史。地方史志研究者认为,魏晋画像砖的作者可能受雇于当地望族,为其设计了墓室,并将墓主人生活的场景绘制在墓砖上。这些无名的艺人和敦煌壁画的作者一样,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作品却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悠悠丝路,亘古绵长。高台,如同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千百年来,光泽亮丽,永不褪色。在这片土地上,诸如骆驼城遗址、许三湾遗址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多达164处。厚重的历史,孕育出无比灿烂的文化,河西宝卷、通背捶、铁芯子等涉及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如今成为当地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圣地铮铮铁骨铸就不朽丰碑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巍峨的纪念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发庄严肃穆。每天,这里都要接待从全国各地赶来瞻仰的游客。80年前,红西路军血战高台,给这片土地烙上了鲜红的印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奉中央军委指示,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三十军、九军、五军等共2.18万余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由于形势的变化,宁夏战役计划中止。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
在经历景泰、古浪、凉州、永昌、山丹等战斗后,12月下旬,西路军冒着严寒,向临泽倪家营挺进,九军居中抵沙河一线,五军则在攻占临泽后向高台进军。
1937年元旦清晨,红五军攻克高台城。为团结和依靠贫苦群众,部队机关和后勤人员立即投入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工作。
然而,就在此时,国民党马步芳等部纠集6万余人,兵分两路向红西路军扑来。敌人用部分兵力切断高台、临泽的联系,并分割包围、钳制沙河、倪家营主力,集中2万余兵力,围攻驻守高台的红五军。1月12日,敌人在大炮的配合下,全力攻城。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指挥部队奋力抗敌,但由于敌军攻势猛烈,只能逐步退入城内,依托城墙打击敌人。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月20日。这天清晨,敌人集中全部兵力,用人海战术四面硬拼攻城,西路军指战员们用刺刀、枪托拼杀,用石块砸,用矛戳,用口咬,和敌人浴血奋战。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率军政人员增援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2岁。率军坚守城东南的董振堂身负重伤,在掩护身边最后的一位战士撤退后,他将剩余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这是我军战史上一场异常惨烈、悲壮无比的恶战,董振堂、杨克明以及200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高台。
高台县政府广场前,一棵硕大的槐树根深叶茂。槐树的前方,一块青色的石碑上镌刻着三颗鲜红的大字:红军槐。
高台失守后,一些没有突围出去的红军战士遭到了敌人的残忍杀戮,其中被枪杀、活埋、冻死、饿死、石头砸死者达数百人之多。红五军一位姓张的护士长被马匪用七寸长钉活活
钉死在了这棵槐树上……
烈士的鲜血赋予了这棵300多年老槐树新的生命。如今,这里被完好地保护了起来,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铮铮忠骨,光照祁连,不朽功勋,铸就丰碑。80年来,在这片鲜血浸染的红色大地上,西路军将士的英勇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如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已成为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纪念馆。
戈壁水乡宜居宜游幸福美好家园
九月的高台,秋风送爽,一些水库、湖泊以及黑河流域的水面上,成群的黑鹳、白鹭、苍鹭、赤麻鸭等候鸟或盘旋于空中,或游戏于浅滩,或悠立于拱桥之上,或栖息于密林之间,它们时而互相用喙理羽,时而展翅高飞……
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改善,高台已经成为候鸟迁徙必经之地,每年这个时候,前来观鸟、拍鸟的游客络绎不绝。大湖湾、马尾湖、月牙湖、小海子水库等近水之地,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站在黑河之畔,清风吹拂,垂柳依依,鱼鳞微波倒影着蓝天白云;芦苇荡,一簇簇、一丛丛的肩挨着肩,手挽着手,随风舞蹈;临近黄昏,一层薄雾浮于水面,半湖芦苇,天水合一,万物静默……“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民国诗人罗家伦的诗句曾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幻想。如今,这样的景象已经成为高台的真实写照。
骆驼城镇西滩村隐落在浓荫深处。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康住宅映衬着绿树红花,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健身场所,分布其中。村民邢仁山的家中,暖气、自来水、液化气以及各类电器一应俱全……西滩村是高台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高台县按照省委提出的“富民产业明显、生活富裕和谐、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定的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个市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5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建设任务25项,完成投资1774.56万元。
黑河激荡,湖水悠悠,岸边农舍青青,鸡犬相闻。游弋于这个西北小城,很多人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大漠戈壁,竟然有如此宜居宜游的梦里水乡!
近年来,高台县坚持把宜居宜游建设作为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强大引擎,文旅联动、山水融合的大景区建设与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促共赢、相得益彰。县里编制完成了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及8个镇、117个行政村的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同时,以湿地新区开发为突破口,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对县城黑河沿岸的3.05万亩荒滩、盐碱地进行了疏浚、改造和修复,打造了由新城区、黑河湿地公园和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三部分组成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城区面积比“十一五”末扩大了1.5倍,城镇化率达到38.4%,成为全国4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并顺利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
此外,该县整合信息资源,探索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启动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城区重要节点和人员密集场所监控全覆盖。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12.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立足“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4.39%和74.63%,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98%提高到16.2%。今年1月—8月,全县接待县内外游客14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34%。
魅力之城快速奋进绽放绚烂色彩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赋予了高台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刚毅秉性。而他们秉持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包容进取的精神品质,则与伟大的西路军精神一脉相承。如今,这些宝贵的财富已经深深根植于高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独有的文化优势和资源禀赋,更成为这座县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源泉。
“十二五”期间,高台县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省上实施“3341”工程重大机遇,不断创新完善发展举措,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走过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
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最具说服力: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2.4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6倍,年均增长1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51元,比“十一五”末增加9391元,年均增长14.55%。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4.26%,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县里坚持“高效、节水、绿色、安全”的发展取向,着力做大做强蔬菜、制种、番茄、葡萄等主导优势产业,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70%。连续出台县委1号文件,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累计发放贷款2.98亿元,县财政贴息1508万元,鼓励发展设施农业、草畜产业,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万亩,是“十一五”末的2倍。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县以及全省蔬菜生产大县、养牛大县和现代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将2.6万名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5343户群众进城购房,占到城区商品房销量的70.8%,有力支持了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生态工业快速发展。全县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32户,其中规上企业37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4户。“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增加值8.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2倍,年均增长18.2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乡村医生补贴等各类资金3.9亿元。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教育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法制文明、精神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黑泉、六坝黑河大桥,红色大道等重点项目,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日趋完善。全县建成各类公路520条1622.17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6.4公里/100平方公里。电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建成了大容量、高层次、技术先进、功能多样、覆盖全县、连接世界的信息通信网络。投资5.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河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等水利项目22个。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按照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部署,以实施项目扶贫为支撑,从培育富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提升能力素质、金融信贷支持、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着手,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一五”末的1870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200元;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16700人减少到“十二五”末的186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先后有35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我国唯一以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平台,此次盛会的如期举行,对于高台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北凉古都、红色圣地、沙漠绿洲、戈壁水乡……这些独特而鲜明的标签,以及其快速奋进的城市姿态,将为这座丝路明珠城市增加无尽的魅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