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自基层的报道】绿色产业带来好日子
——武威市民勤县昌宁镇见闻
记者 马顺龙 通讯员 侍文元
中秋时节,记者走进武威市民勤县昌宁镇,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环绕相通,随处可见大片的枣林,枣儿挂满了枝头。新型农村社区干净整洁,一幢幢住宅楼整齐排列,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绿树成荫,美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昌宁镇按照市委提出的“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不断加大生态治理与管护力度,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体生产模式,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为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昌宁镇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大力开展工程压沙、植树造林、通道绿化等活动,共完成工程压沙3100亩,农田防护林2400亩,防风固沙林5000亩,通道绿化35公里,构筑起了一条绿色、安全的生态防线。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着力打造红枣专业乡。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展红枣19955亩,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
在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昌宁镇积极推广适合不同种植规模的建园技术,在种植大户中,重点推广便于集约经营和集约管理的矮化密植、膜下滴灌技术;一般种植户主要以酸枣垄作穴播技术为主,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又可以间作其他作物,群众接受程度较高。
昌盛村十三社村民徐生会采用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矮化密植和宽窄行穴播等技术标准规范建园450亩,投资30万元安装架设膜下滴灌工程,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头井子村村民李玉文采用酸枣垄作穴播种植模式发展红枣260亩,当年出苗率和嫁接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
截至目前,全镇共嫁接红枣8950亩,品种进一步改良,品质、纯度明显提高。同时,昌宁镇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认购协议、引进红枣生产加工企业、培育红枣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途径拓宽市场和销售渠道,使红枣产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昌宁镇借助民勤“中国肉羊之乡”的品牌,按照“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肉羊养殖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全镇共建成养殖暖棚2380.5亩,养殖小区1510亩,建成占地100亩的活畜交易市场1个。永安村十一社农民张国忠自2009年开始发展设施养殖业,建起了养殖小区及活畜交易市场,他所创办的旺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已被确定为省级专业合作社;昌宁村十社农民芦军林,2010年建成养殖小区,年存栏量800只以上,申请创办了泓桥养殖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20万元。在一批养殖典型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全镇设施畜牧业正步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昌宁镇充分依据自身地域条件和群众意愿,突出地域特色,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永安村率先实施新农村建设,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148套,配套建成村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硬化道路5.1公里,通道绿化4.8公里。2011-2012年,在永安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昌宁镇又在中胜村建成小康住宅125套,配套完善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群众全部搬迁入住。昌宁镇还规划建设了占地85.5亩的新型农村社区,设计住宅楼16栋408户,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商铺。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达到装修入住条件,已有183户群众完成报名登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