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明摄影
原标题:今年七年级三科教材“变脸”
兰州三十四中语文、历史、政治教师解读新教材
中国甘肃网9月6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武永明) 对于今年秋季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入学后要面对的不光是新环境,同时还有教材的变化。内容发生变化的七年级语文、历史、政治三科教材是“瘦了”还是“胖了”?内容变化大不大?教材变化后好用吗?兰州三十四中语文教师陈芳、历史教师唐怡欣、政治教师赵芳丽详细阅读后对新编教材进行了解析。另据了解,兰州市小学一年级语文从今年秋季开始也启用了新编教材。
语文:突显阅读和写作地位
今年秋季七年级的同学拿到的新编定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宗旨,突显了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新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以各单元学习为主,辅之‘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向课外阅读的延展。”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仅篇目有所减少——每单元由原来的五篇变为四篇,而且每篇课文的整体编排也发生了变化:
1.新教材的每一课前都有预习提示,这一板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为学生继续学习课文做了准备,同时也简单介绍了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课后的练习部分也由原来的“研讨与练习”变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课后的“读读写写”也由原来的只是注重会读会写变为既要会读会写,还要规范书写,所写的词语都是科学化处理过的书法规范字。
2.每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一个语文常识的板块。
3.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编排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每一篇自读课文的旁边都有批注,这些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指导学生思考;课后都有阅读提示,对课文从写法和内容上进行了赏析。
●写作有了独立专题。旧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放在一起,而新教材把写作独立为一个板块。这个板块——“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构成。其中既有对学生写作的要求,还有对学生写作的具体的指导。而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名著阅读课程化、不是点缀。以往的教材都将“名著导读”放在整本书的最后,而新教材却将这一内容放在相关的单元后面,内容的编排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课外古诗词诵读不再放在附录部分,而是分散放在两个单元的后面。新教材在内容的赏析上更细致、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政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自2016年起,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除了名称上的变化,教材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也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强调“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第二,明确“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改变了简单地告知对与错,不让教材成为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而是注重学生行为指导,注重生活体验。整个逻辑进程,首先进行情景创设,其次直面矛盾和困惑,再次,进行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最后体验道德成长,进行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突出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翻开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生命成长的气息扑面而来。
历史:学生负担减轻老师要求更高
●结构及主要内容的变化
1.课程内容有所减少:新教材由原来的四个单元25课变成了4个单元20课,将以往每个单元后面的探究性学习删去,在20课之后增加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2.单元标题和课名的更改:其中第三单元标题《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改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2、5、8、10、11、14、16、17、18课的课名都有所更改,突出时序,凸显了时代特征。
3.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变化:在原来的七年级历史课本中,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将东汉独立成课,内容上缺乏东汉这一段历史。而新版教材补上了这一历史“空缺”,新增了《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在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增加了西晋、东晋与南北朝部分的内容等等,使教材呈现的历史线索更加完整。
●新教材特点
1.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课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时空观。
2.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比起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七年级历史教科书更加关注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就呈现历史全貌了。
3.注重培养学科感情。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各式各样的栏目和多姿多彩的图片,全方位落实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严谨科学的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