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正文
投稿

为贫困地区发展增添动力——定西陇西县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纪实

2016-09-01 08:52: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为贫困地区发展增添动力——陇西县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纪实

  记者 杨世智 通讯员 刘音妤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如何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更好发挥金融的作用,并探索出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发展之路?

  近年来,作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陇西县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银行与保险机构合作、财政与信贷资金融合”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贫攻坚取得良好效果。在前不久人民银行召开的全国金融精准扶贫会上,会议代表现场观摩了陇西金融精准扶贫的做法。

  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

  在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填装香菇料袋,填装好后送往隔壁厂房填充菌丝,然后再运到附近的菌棒培养棚里。这些菌棒培养成功后,将分送到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的香菇棚里,由贫困户负责生产、管理和销售。

  据介绍,祥瑞公司是陇西县为推动产业扶贫重点引进的企业。去年,公司与当地3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参股带动发展协议,贫困户将1581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集中参股公司,公司集中建设香菇棚,建成后与贫困户签订香菇棚承包管理责任书,贫困户全权负责管理,被称为“银行+贫困户+公司”模式。同时,也可由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联合建设一座香菇棚,由公司统一供应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在这种被称为“银行+农户+公司带动”的模式下,贫困户年均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以上。

  为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陇西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1+2+X”贷款模式,以推进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其中,“1”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是财政和金融两个手段,“X”是“企业发展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发展型”“参股合作经营发展型”及“自我发展致富型”等金融精准扶贫方式。通过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甘肃祥瑞公司所在的陇西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还有甘肃裕新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陇西县金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把企业与银行、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户搭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顺风车。

  发挥财政金融合力

  为确保信贷资金精准对接特色产业和贫困农户需求,陇西县聚焦脱贫攻坚任务,发挥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效应,有效助推富民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农户收入增长。2015年全县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412元,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两个百分点。

  在金融服务力量上,在每个乡镇设立金融服务专柜,确定金融服务联络员645名,搭建起了金融服务农村群众的便利通道。同时,筹措87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投放,2015年全县共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09亿元,受益贫困户1.5万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在富民产业培育上,近5年来全县财政各类补贴资金累计850万元,撬动银行发放各类特色产业贷款114亿元。2015年全县投保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共39万多亩,兑付农户理赔资金1300多万元。通过落实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补助,全力实施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2014年和2015年分别兑付药农理赔资金2400万元和680万元。

  在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上,创新推出了农村“三权”抵押贷、中药材仓单质押贷、畜草产业保证保险贷、中小企业“助保贷”等金融信贷产品,先后为404户企业发放贷款3.5亿元,受益贫困户2400多户。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陇西县是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也是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确定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试验县”和“金融扶贫示范县”。

  为了统筹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有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建立了各类产权交易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陇西县于2014年7月组建设立了金融综合服务大厅。大厅入驻单位33家,集银行、保险、小贷公司、民间借贷、产权管理、资本运营、中介服务、债权保护为一体,形成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统一、融资服务与中介服务结合、融资对接与债权保护兼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厅设有金融服务区、准金融服务区、民间借贷区、资本运营区、产权管理区、中介服务区、债权保护区和服务管理区8个功能区。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实施以来,陇西县将金融综合服务大厅作为“总指挥部”,充分发挥部门集中、功能齐全的优势,一站式办理了全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前期审核的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53万户审核办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82亿元。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