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兰州警方通报两起“虚构绑架电话诈骗”案 提醒市民远离电信诈骗

2016-08-19 11:21:2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兰琴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两起“虚构绑架电话诈骗”案侦查记

  记者 徐俊勇 实习生 田婷婷

  8月16日,兰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兰州警方成功处置两起针对学生群体的“虚构绑架电话诈骗”案件基本情况。

  8月12日,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二大队接到一名受害人报警称,其刚刚接到一个电话号码为+00800的陌生网络电话,电话中一陌生男子告知报案人他们的孩子已被绑架,并用威胁的口气要求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户汇入赎金。时隔两天,二大队再次接到另一名受害人报警称,其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被绑架了。电话中,该男子用威胁恐吓的口气要求其向指定银行账号汇入赎金。接到报案后,民警发现两起案件的报警描述异常相似,该案件立即引起了甘肃省公安厅、兰州市公安局的高度重视,并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侦查。

  随后,专案组调取受害人轨迹及行走路线,对其进行跟踪侦查,并锁定了受害人所处的位置,经过十余小时的侦查工作,两名受害人相继被成功解救,安全地见到了自己的家人。

  据警方介绍,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处置的两起“虚构绑架电信诈骗案”,主要针对人群是16周岁以上持有身份证的学生群体。他们是这样实施犯罪的:8月12日下午4时许,兰州市一名高三毕业学生在家里座机上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电话语音提示:“您有一份紧急邮件,经过多次投递,您都没有收取,如果再不收取,我们将发回派送地,如果您想查询邮件,请按1。”受害人根据语音提示按1后,一名男子接通电话经询问受害人得知其姓名和年龄,该男子便称受害人在重庆办理了一张信用卡,现已欠费12380元,受害人辩称自己没有去过重庆,怎么可能在重庆办过银行卡。该男子说,可能是别人冒用了受害者的身份证办理的,可以帮受害者将电话转接到重庆市公安局咨询。电话转接后,一名自称是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局的民警接通了电话,后经过设套,一步步将受害人身份证号、受害人的父母姓名、职业等信息骗走,又称受害人涉嫌洗黑钱,涉案金额200多万,该案还是国家二级保密案件,不得透露给任何人。该“民警”以受害人家里已经不安全为由要求受害人写一张“我有急事,出去一会”的小纸条留在家中,然后住到外面的宾馆配合调查。并要求停用现用电话,购买新手机与新电话卡与其单线联系,并让受害人登录一个网站,网站上写着受害者姓名、身份证号以及一张逮捕令。在受害人手机被控期间,犯罪嫌疑人开始实施进一步诈骗行为,与受害人父亲电话联系:“你叫某某某吗?你的女儿在我手上,拿20万赎人。”受害人父亲一开始并不相信,回到家中看到女儿写的字条。这时,受害人父亲接到电话让其与受害人进行通话,并核实了受害人的身份。受害人父亲在嫌疑人的威胁下从ATM机上给嫌疑人账户转入2万元。随后,受害人父亲向警方报案。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同样的诈骗方式,将兰州一市民的2万余元骗走。据办案民警介绍,在骗子和受害人聊天过程中,骗子得知受害人只有信用卡没有现金的情况下,骗子一边让受害人到金银首饰店用信用卡刷卡购买首饰,然后将首饰再卖给回收店,然后按照骗子的操控,将钱汇入指定账号,一边还继续从受害人的父母那里骗钱。随后,受害人父母向警方报案。

  办案民警称,两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声称自己是重庆市渝中公安局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声称涉及“洗钱”犯罪,并给出可以查到“通缉令”的网址,正是利用受害人年少怕事,没有社会经验的心理,一步步将受害人控制,从而在家中留纸条,让家长误以为孩子真的被绑架,一步步达到汇款、打钱目的。

  目前,两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警方就“虚构绑架电信诈骗”案的几个特点总结如下:1.此类案件针对人群为16周岁以上持有身份证的青少年,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在遇到恐吓后难以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2.此类案件嫌疑人冒充公、检、法等政府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虚假政府网站伪造信息诱骗受害人,当受害人信以为真后按照嫌疑人提前设计好的步骤掉入其陷阱。其间,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后实施诈骗,而当事人往往因情况紧急,不知所措,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账户,使其诈骗得手。

  兰州警方特别提醒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看到陌生信息不予理睬,接到陌生电话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或直接拨打110报警电话报警;家长们接到恐吓诈骗电话后第一时间与警方联系,应听取警方建议配合警方工作,杜绝此类案件再次发生。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张兰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