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正文
投稿

陇南西和:今与巧娘别 明年再相逢

2016-08-11 16:41:28 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冯光珊(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今与巧娘别 明年再相逢

  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七)傍晚,礼县祁山镇赵家村的乞巧姑娘们送别“巧娘娘”,并相约来年再聚。记者 罗艳/摄

  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七)傍晚,随着鞭炮声和送巧歌声的响起,西和县姜席镇乞巧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像走向晚霞湖,举行送巧仪式。记者 韩县银/摄

  8月9日,乞巧姑娘们在坐巧人家进行巧饭会餐。记者 韩县银/摄

  乞巧姑娘们举行照瓣卜巧。记者 韩县银/摄

  8月9日(农历7月初七),西和县晚霞湖湖区游人如织。据了解,农历7月初七为西和乞巧的最后一天,从早上六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湖心岛、湿地观赏区、悦湖广场高峰期游人近四万人。通讯员 余军/摄

  记者 罗艳 陈晓旭

  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的最后一天,也是这一曲流淌在西汉水畔美妙乐章的高潮章节。这一天,乞巧女们要把她们接下凡赐予她们智慧与勤劳的“巧娘娘”恋恋不舍地重新送回“天庭”。

  “今天去,明年来,‘巧娘娘’叫你你就来,‘巧娘娘’上天去,又等明年七月七……”

  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随着鞭炮声和送巧歌声的响起,礼县祁山镇赵家村的乞巧姑娘们迎来了与“巧娘娘”最后相聚的时刻。

  赵家村四个组的乞巧队抬着各自的“巧娘娘”向西汉水边走去,村里的男女老少紧随其后,因为这天是送别的日子,乞巧女们在依依不舍中送别“巧娘娘”,并相约来年再聚。

  “喜鹊哥,喜鹊哥,把我的‘巧娘娘’送过河,留留留,留不住,去了去,上天去,天上的牛郎配婚去……”在捧香盘姑娘的引领下,乞巧姑娘们来到西汉水边,在夜色下唱着哀伤的送巧歌,唱完一首又一首,巧头儿们将“巧娘娘”像小心翼翼地安放在地上,乞巧姑娘们面对“巧娘娘”像排列成队,并全体跪在地上,相互牵手,为“巧娘娘”的离开搭桥。

  在忧伤的歌声中,“巧娘娘”像被点燃。巧娘娘在火焰中,升上天空,乞巧姑娘们或低声抽泣,或埋头不语,充满伤感的留恋,依依惜别“巧娘娘”。

  “在我们的心中,巧娘娘不仅仅是勤劳善良智慧的化身,也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更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巧头儿杨秀梅带着不舍的深情对记者说。

  杨秀梅和她的姐妹们为了迎接今年的乞巧,提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了,“我们每一年过乞巧都会买不同款式的衣服,而且平时生活中,农忙结束后,我们二十几个姐妹就会聚在一起编写‘乞巧歌’,乞巧节不管是歌曲还是舞蹈都已经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了,但是不变的是我们虔诚的心。”

  “陪伴了七天八夜的‘巧娘娘’被送走了,相处了十几天的乞巧姑娘们也要散开了,心里特别难受,真希望明年的乞巧节快点到来”杨秀梅说。

  送巧,代表着这一年的乞巧节结束了。七天八夜的欢聚是姑娘们的盛会,也是传统民俗的传承,“巧娘娘”走了,可是她的智慧真诚勤劳善良的品质在乞巧女的身上留了下来。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责任编辑:冯光珊(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