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审计署日前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近日,全国多地政府也披露了关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相关新闻详见昨日本报A11版)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应该说是由来已久。有业内专家坦承,由于制度的缺陷,“开宝马车住保障性房”的现象,目前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从最新审计结果看,与其说是“没有彻底解决”,倒不如说是“根本没有解决”较为客观。而且,问题也不只是“开宝马车住保障性房”,还有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等。这除了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恐怕也与制度的缺陷大有关联。
什么是制度性缺陷?落实到群众语言上去,主要的肇因无非有三:一是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安居工程成了劳民伤财的花瓶。二是审核审批牛栏关猫,权力寻租大行其道。三是问责惩戒缺失,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蜻蜓点水,敷衍应付。人们注意到,这里除了涉及贪腐的移交司法之外,大多不过是“罚酒三杯”了事。尽管《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早已出台,甚至还有约谈问责制度兜底,但也不过说说而已,还未曾有实践上的样板与威慑力,导致相关各方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都不当回事,结果年复一年,年年审计年年犯。
据悉,各地的审计报告显示,相关部门已在进行整改,部分闲置房源陆续被分配使用,一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被取消资格,一批房源被清退。这当然不错,却也多是些例行公事的“官话”。因此未来结果如何,也就很难谈得上乐观。能否破解年年审计年年犯的难题,显然还是个问号。
保障房是民生大事,地方政府必须在选址、配套、分配等方面科学决策,提高决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其实这些道理老百姓都懂,地方政府就更不用说了,问题在于怎么做。三大问题年年审计年年犯的现实已经说明,要把这样的民生大事办好办实,不能单靠讲道理,而在于在弥补制度性缺陷,实现依法治“房”的同时,强化落地执行和责任追究。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个体住户,只要谁还敢再乱打保障房的主意,就要让其付出相应的代价。惟其如此,安居工程,也才可望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