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党史党建
投稿

张玉斌:坚定发展信心 决胜全面小康

2016-08-09 11:10:3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坚定发展信心决胜全面小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揭示了我们应自觉担当的使命,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小康决胜阶段这个特殊的节点,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追求的梦想。这个宏伟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一步。同全国一样,“十三五”时期也是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虽然目前兰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乡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制约发展的“短板”还有不少,农村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都较为突出。加快补上这些“短板”,任务艰巨,事关全局,必须拿出硬办法,打出组合拳,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我们必须高擎改革的火炬,坚定发展的信念,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光明未来而努力。

  首先,要继续坚持将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唯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实干坚持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收获更多的获得感,中国梦也才能收获更为坚实的基础。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得发展要有新境界,发展要有新理念,发展须有新路径。扩大投资是当前拉动兰州市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兰州市要坚决把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突破。

  其次,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要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要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彻底扭转教育事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局面。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第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兰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扶持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示范企业。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化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型人才。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推动全民创新,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

  第五,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要继续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兰州市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要增强环境安全意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要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