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甘肃“全省一张网”建设将迎验收期
中国甘肃网8月6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张万宏) 记者从8月3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我省将加强部门协作,加快完善业务信息化系统,以扎实推进“五证合一”改革,进一步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门槛,确保10月1日起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12月1日起实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整合。据悉,我省自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到今年6月底,已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6.69万。“全省一张网”建设将于10月中旬验收。
●2016年6月底,全省新增市场主体55.9万户,新增注册资金840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64.7万人,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6.69万份;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32.97万户,注册资金达到2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84.94万人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2.83万户,新增注册资金240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7%、51.74%
●10月1日起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12月1日起实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整合
全省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6万份
近年来,我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行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企业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一系列便利化改革,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市场主体放量增长,自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到2016年6月底,全省新增市场主体55.9万户,新增注册资金840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64.7万人,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6.69万份;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32.97万户,注册资金达到2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84.94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2.83万户,新增注册资金240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7%、51.74%。
据了解,我省被列为第二批“全国一张网”建设试点省份,将于10月中下旬验收。我省正在抓紧升级改造“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届时,将全面实现各类信息的全省集中、关联整合和统一公示。
全省29万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截至6月底,全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29.40万户。其中,企业3.86万户,共有7.74万户市场主体通过履行公示义务或纠正违法行为,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同时,省工商局与省发改委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将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全省被吊销企业法定代表人信息进行归集,对5870名相关失信自然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董事、监事及高管职务进行了任职限制。此外,上半年我省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未开业或未经营以及通过登记信息无法取得联系的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试点工作从8月1日正式开始。与税务部门联合,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和未纳税企业。
10月1日起实施“五证合一”
据省工商局局长郭承录介绍,我省将推进“五证合一”改革,加强部门协作,加快完善业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门槛,确保10月1日起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12月1日起实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整合。按照工商总局“全国一张网”建设的规范和验收标准,我省将全面升级改造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确保10月中旬完成并接受工商总局的第二批试点验收。此外,做好信息归集和互联互通工作,建议在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协调下,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各部门的信息归集,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应用在今年年底基本建成,争取2017年年底全面建成运行。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破除束缚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加快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在12月1日前在全省全面推开。继续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探索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的新途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协调出台《甘肃省市场主体随机抽查管理办法》,制定“一单、两库、一细则”,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行风险分类监管,推进大数据监管,确保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随机抽查的事项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事项的70%以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50%以上,力争2017年实现全覆盖。
开展“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改革
我省将深入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并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未开业或未经营以及通过登记信息无法取得联系的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试点工作从8月1日正式开始。工商部门将与税务部门联合,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和未纳税企业。进一步简化住所登记,制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开展“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改革,打破了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方面的限制及壁垒,降低了企业初创成本。继续调整下放企业登记事权,推行注册登记独任审核制,简化名称核准程序,提高全程电子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