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突出古色气息打造穿越旅游
榆中青城古镇欲建“西北丽江”
古镇城门
中国甘肃网8月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记者 李莉 文/图)被誉为“黄河第一古镇”的青城古镇,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从景点观光向全域旅游过渡的新常态,榆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而青城古镇则是此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青城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34亿元,全面加强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青城古镇43院古民居四合院已修缮完成28院,基础设施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升级改造建设中。在未来的4年里,青城古镇重点扩大升级建设景点周边环境,将建设四座可容纳至少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及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将“废地”变“钱袋”,一改过去“一日游”到“多日游”的旅游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及就业率的发展,力争将古镇打造成为突出西北“古色“气息的“西北丽江”。
古色撩人书香浓厚
8月3日上午,明媚的阳光照射的这片黄土高原上,伴随着徐徐的微风,记者和多家媒体朋友一同前往位于榆中县最北边,有“黄河第一古镇”美誉的青城古镇。
高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祠堂沿用歇山建筑结构,属卷棚式歇山建筑,是一种明清时代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青城镇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一家民居四合院内,记者看到建筑物造型玲珑多姿,屋顶有悬山、硬山、阁楼、卷棚等,而民居院内、道路甬道以及屋内护壁上用石子堆码成各种图案,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文化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古民居四合院还留存了大量的砖雕、木雕和照壁以及悬挂的各种匾额、楹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走进青城书院,便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来自外省及市周边城市的中小学生组成的“国学夏利营”正在院内上课。青城书院在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建成,是青城本地的第一所教育机构,也是当时兰州地区的六大书院之一。
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39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所以又称之为“狄青府”。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献殿、皋金二县城隍陪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每年清明节都要在这里组织“城隍出府”活动来纪念狄青。
罗家大院则是青城四大水烟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建造的,整座院落占地面积406平方米,属三堂五厦结构,设计古朴典雅,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而在大院内依然保留着过去当地人们制作水烟的工具。
凸显古镇特色活灵活现“接地气”
在青城古镇内,不仅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建筑群,在古镇外围还有二龙山古建筑群、龙头堡子闯王墓、黄崖口风景区等;生态农业资源主要有东滩湿地公园以及青城“五坪五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而且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城隍出府、柴山(道台狮子)表演、西厢小调(青城小调)、水烟制作工艺等。
近年来,青城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截至目前累计投资2.6亿元,对古镇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开发。现已建成了碑廊、游客服务中心、文物管理用房、栅门、牌坊与东城门等特色建筑。同时实施古街改造、二龙山景区及黄崖滴水景区建设项目,确定为国保单位的43院古民居四合院已修缮完成28院。完成了王岘沟桥梁维修加固和红岘沟桥梁新建工程,硬化镇区道路64.7公里,沙化道路42公里,新修水利渠道69.1公里,栽种白皮松2棵,银杏6棵,樱花163棵,安装仿古路灯83盏,花箱148个。
一个古镇的发展应凸显它独有的特色,青城古镇位于黄河南岸,则应重点突出黄河文化,加之青城是中国的水烟之乡,古镇随着水烟的兴盛而兴盛,随着水烟的败落而败落,所以要重点打造水烟文化,还有另外一些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青城特色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青城来观光旅游,感受西北地区不一样的古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