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平凉:聚焦产业转型 建设美丽乡村

2016-07-26 16:17:2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美丽乡村礼赞

治国理政进行时

  记者 严存义 惠程华

  盛夏时节,崆峒山下,泾河两岸,处处展现出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条条硬化路通向偏远山村,一座座小康住宅拔地而起,一个个规模养殖场发展壮大,一项项生态保护项目加紧实施……

  今年的全省项目观摩活动,使平凉市的项目建设再次受到检阅。观摩组认为,平凉市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理念新,布局合理,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在全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一

  在加快项目建设中,平凉市提出以项目带动,打造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目标。

  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今年以来,平凉市聚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抓项目、兴产业、补短板、促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1至5月底,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亿元,同比增长13.29%。

  在项目建设中,平凉市聚焦动能转换,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力求突破。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全膜种植、设施蔬菜、果园新植、养殖小区建设,落实全膜双垄沟播面积230.9万亩,新开工建设标准化养殖场41个,新植标准化果园14.9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350亩,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认真落实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措施,促进煤电行业减亏止跌,前5个月,全市发电量同比增长6.2%,原煤产量下降5.7%,降幅比一季度末收窄1.86个百分点,煤炭库存比去年同期下降52.5%。

  同时,平凉市还把脱贫攻坚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三大工程”,着力补齐增收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今年,全市开工建设乡村道路102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处、村级幼儿园375所、农村危房改造6578户,完成动力电通自然村工程110个,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9.6亿元。

  二

  总投资20亿元的泾川天纤棉业棉纱生产线项目,是泾川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一期10万锭棉纱生产线已于2014年建成投产。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将全面建成厂房主体及配套工程,开始设备安装。项目全部建成后,天纤棉业公司将成为全省最大的棉纱生产企业和西北最大的彩棉加工基地。

  要引进好项目,就要有好政策、好服务。今年以来,平凉市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服务,激发项目建设活力。市级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8项,市县两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清零;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市县两级1169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今年全市推进的4个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新建改扩建龙头企业25户,新规范注册农民合作社274个,新增家庭农场8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

  三

  秉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平凉市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对此,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揽,围绕“一年有大变化、三年见实效”的目标,大规模、大范围、大力度开展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已完成城乡造林38.33万亩。下大气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行了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月调度、季报告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循环化组合,华亭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完成建设任务的70%,平凉、静宁工业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全面完成。

  加快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泾川县北部塬区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党原乡的高崖、城刘村和玉都镇康家村,投资2.01亿元实施了小康住宅、道路硬化、供排水、村部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平凉市特别注重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党原乡高崖村依托皮影戏表演传统文化,在中心区域建成皮影戏社;城刘村围绕挖掘北魏“当阳之战”历史文化,建成古城门、古城墙等建筑;玉都镇康家村建成了农耕文化展馆和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农家乐及采摘园……这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而且以其独特的乡土风情、历史文化、民俗体验、特色餐饮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