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投稿

红色气质·定西岷县二郎山下(图)

2016-07-26 09:42:4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红色气质·岷县

  二郎山下

  青春传承人

  岷州会议旧址

  红军在岷县使用的砚台和铜烛台

  麦穗已黄、瓜果飘香,百姓或收割庄稼或兜售瓜果,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7月22日下午2时许,雨过天晴,采访组沿岷山山脉下212国道向岷县进发。

  八十年前,哈达铺属岷县管辖,所以,整个“岷县”在红军长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达铺休整、二郎山战役、岷县扩红、成立甘肃省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空穿越到八十年前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当我们站在二郎山俯瞰岷山县城、当我们依稀看到3000岷县儿郎扛枪北进时,岷县悲壮的历史残阳如血般铺展开来!

  像到了家一样

  1936年8月,岷县已经进入大熟季节,小麦、青稞和大豆、洋芋丰收在望。就在这时,长征走出草地的红四方面军抵达岷县城外围。在之后二十多天,红二、四方面军四万多人先后抵达岷县境内。

  其实,岷县老百姓此前一年就“认识”了红军。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后在哈达铺、理川、闾井的近十天里,留给岷县人民的深刻印象和播下的革命火种,使岷县人民看到了红军才是老百姓的希望。

  “老百姓主动腾房子让红军住,送馍馍、煮洋芋让红军吃。一些日子宽裕的人家,还煮腊肉、杀鸡、宰羊,红军和老百姓处的像一家人。”在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杨宝明向采访组介绍了当时红军来到岷县的情况。

  杨宝明说,当时扎地、寺沟、巴仁、张麻路、纸坊等村的群众每天早晚都要做家常饭给红军战士吃。一直到9月底红军撤离时,群众煮鸡蛋、烙锅盔送给红军当干粮,岷县群众为红军战士恢复体力提供了良好的饮食、休息条件。

  “最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在那个白色笼罩的年代,岷县有3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红军,但目前有记载的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其中张彩云是唯一活着回到了家乡的红军战士。”

  革命大过天

  “我们家是岷县坎卜塔村(现坎峰村)的,1936年,我父亲跟随伯父张明远参军一走就是15年,音信全无。”在岷县卫计局,张玉茂获知采访组来意时,开门见山的和采访组聊起了父亲张彩云的传奇故事。

  1936年红军到岷县时,张彩云已经19岁了。“当时,我的亲房爷爷张明远是岷县苏维埃主席,红军总司令部直属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在他的影响下,包括我父亲张彩云在内的7个小辈参加了红军,成为当时岷县3000余名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张玉茂回忆说,当时张彩云是背着家里人去参加红军的,从参加红军走出岷县到1950年转业回到家乡,整整15年杳无音信。

  据张玉茂回忆,父亲是个少语寡言的人,退休后才给他讲了自己战斗的经历。张彩云参加红军后,先在游击队,天天跟随着张明远学文化、学军事,拿木棍练刺杀。红军在会宁会师后,战友们绝大部分要随主力赴河西,他跟随张明远的侦察队在桦家岭一带打游击掩护主力部队,一直到延安。

  在随后的战斗过程中,张彩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1950年从西南军区转业到成都任盐务局长,辞去公安局长、粮食局长回到阔别15载的家乡岷县。

  “我当年被提拔成民政局副局长后,回到家中给父亲报喜,没想到他的反应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张玉茂回忆说,当时父亲听到后极为平静地只说了一句话,说那是个好单位,要好好干,救灾资金绝对不能乱动!

  青春传承人

  “在腊子口看到红军穿过的草鞋,我都不敢相信,他们穿着这个能走那么远的路。”全省高校“三好学生”代表、兰州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樊晓晓这样对记者说。

  7月23日,湛蓝的天空飘着淡淡的云,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花香,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就是甘肃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省委宣传部基层处处长廖士俊告诉我们,此次活动以“传承红军精神,激扬青春梦想”为主题,选拔了全省45所高校的13名优秀辅导员、45名“三好学生”代表参加。7天的时间里,代表们参观了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宝塔山及迭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多个纪念地。

  巧遇这些大学生,我们跟他们聊起了红军、聊起了长征。“一路走来,在每个纪念馆或革命旧址听到讲解员讲解时,我很感动;看到陈列的红军用过的实物、听到红军艰苦卓绝战斗的经历时,很想哭。”樊晓晓说。

  “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染了我们这一代人,他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都是我们当代青年人铭记和学习的精神财富。”樊晓晓的话代表了这些大学生共同的心声。

  是的,战火纷飞年代的“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今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新长征”业已起步!

  记者 崔凌云 杨贵智 张建平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