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甘南
投稿

唐科村里的“储”备——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助力甘南碌曲县唐科村扶贫纪实

2016-07-26 11:33: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何成军

  ◆贷种跟着牛羊走,贷期跟着雨雪走,信贷经理跟着牧民走……

  ◆“保民生还是保效益”这样的“甘南之问”,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已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两者并不是跷跷板的关系!

  ◆目前的发展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仅仅是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在甘南的一个缩影而已!

  戴棪的归属感

  2015年9月15日!戴棪此生都会牢记这个日子。

  因为从此开始,自小在省城兰州长大的他,在甘南藏区才真正找到了归属感。

  这一天,一位藏族阿妈带着儿子走进了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信贷中心,语气急切而真诚。但语言不通的障碍让戴棪一头雾水。几经周折才搞清楚,这位阿妈是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牧民周加的遗孀,此次前来是要还清周加生前所欠的10万元贷款。

  周加所在的唐科村,是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双联点,贴息信贷是其帮扶工作的重要环节。

  “这不应叫欠贷,因为周期还没有到。”戴棪告诉记者,周加于2014年7月11日贷款10万元,一部分改造了住房,另一部分购买了犏雌牛(小母牛),贷期到2016年7月11日才到。但不幸的是,周加在2015年8月罹病去世。临终前,周加嘱咐家人,一定要筹措资金还清贷款。

  收回了这笔贷款,戴棪也收回了信心。

  生在城市,养尊处优的戴棪3年前毕业后来到藏区做了一名邮储银行客户经理,语言不通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曾让他几度陷入迷茫。“遗孀还贷”的触动,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片质朴的草原。

  现在的戴棪“张得了嘴,盘得了腿,吃得了糌粑,也抓得了牛粪”!有时候做贷后回访,遇上牧民做饭,他就边聊天边往灶坑里填牛粪。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唐科村里只要涉及到报表、材料的文字工作就会束手无策。有了戴棪,村里就有了最好的帮手。不仅如此,戴棪还在科学养殖上能给牧民做参谋,联系肉食加工厂为牧民的畜产品“婆家”。

  唐科村281户1363名牧民中,像才华加、卓玛草、才让卓玛这样的重名很多,调查登记工作曾让戴棪伤透了脑筋。如今,他已能根据年龄很熟练地认出谁是“82年的才华加”,谁是“78年的卓玛”……

  现在的戴棪,已俨然是唐科村的“村长助理”!

  用贷款打出的算盘

  唐科村是纯藏区,牧民分散在48万亩的广阔草场,最远的草场离村委会驻地50多公里,与青海省河南县接壤。

  贡保一家守着2700亩草场,之前却苦于“草山大,牛羊少”,扩大自家的牛羊群是几辈人的梦想。但严酷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信息渠道,让“钱从哪里来”成了有人问没人答的难题。

  2012年,当唐科村迎来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双联干部后,这个难题终于有了破解之道。

  2014年7月11日,当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给唐科村发放第一批贷款时,贡保顺利地贷到了75000元。

  贷款到账时也正是添牛犊的季节。贡保以每头2000元的价格购进15头犏雌牛。剩余的40000多元又将定居安置房修葺一新。

  牧民拥有着憨厚的品质,但不代表不会算账。对于贷款,贡保就打得一手好算盘!

  贷款利息按季度缴纳,每季度500多元,两年的贷款周期共产生利息5000元左右。加之双联扶贫政策,财政贴息50%,贡保一家只需承担2500元的利息。当年买的犏雌牛如今每头市值4000元以上,总价60000元。

  两年时间,除去本息,贡保用贷款不但修了新房,还“生”出了27500元。

  如今,在贡保家的草场上,已散布着105头牦牛和200只羊,每年仅畜产品一项收入就在20000元以上。

  从2014年开始,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已在唐科村发放贷款1185万元,147个贷户根据自身需要获取了从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贷款额。两年过去了,第一批发放的贷款没有产生一笔逾期和不良。而牧民们曾经的残壁破垣已变成青砖红瓦,广阔草场已遍布牛羊!

  村支书尕藏索南,既是唐科村的带头人,又是致富能人。安居乐业已不能满足他的“企图心”。

  早在2011年,尕藏索南就从专家那里得知阴寒之地最适宜大黄这种中药材的种植。2013年起,他便带着牧民们从甘南州生物科技研究所引进了10万株大黄,开始培育种植。但只知道“赶着牛羊上山吃草”的牧民们根本不懂田间耕作,大黄的田间管理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每天人均150元的人工费让尕藏索南和牧民们捉襟见肘。

  2015年3月,尕藏索南及唐科村12户牧民以个人住宅及商业用房作抵押,以“碌曲县唐科美隆中药材合作社”的名义,向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申请双业贷款200万元用于大黄种植。

  “为了给牧民在畜牧业之外再找到一条出路,尕藏索南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而我们邮储银行深信藏族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稳健而不盲目冒进的置业精神,愿意扶持他们。”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副行长陈源才说,这是邮储银行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从“高原反应”到“高原适应”

  李忠征,2013年从金昌市分行副行长调任甘南州分行副行长(主持工作)。在职务上升的同时,工作地的海拔也在上升。

  个人的高原反应出现在到任一年半后,至今每天仍被头昏脑涨折磨着。

  从戈壁工业城到高原民族地区,李忠征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高原反应。

  “甘南州经济相对落后,这里的信贷业务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出低’的现象。因此,这里的信贷业务想要发展就一定要接地气。”李忠征说。

  李忠征口中的“接地气”,官方的说法叫“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贷种跟着牛羊走,贷期跟着雨雪走,信贷经理跟着牧民走……

  由于生活生产习惯的原因,邮储银行在唐科村的信贷业务也是一次次地调整。贷种从双业贷款到三业贷款;贷期根据牛羊出栏期和畜产品产出期,从一年调整到两年甚至三年。

  拉仁关乡党委书记贾合塔尤其对邮储银行发放贷款的时机赞不绝口。唐科村两次贷款的发放时间分别选在7月和1月,“这个时节正是购买种牛种羊和冬藏的最佳时机。”贷款的时机、用途都恰到好处,既解了牧民的燃眉之急,又保证了贷款资金的有效监管。

  双联帮扶是输血,信贷扶持是造血。因此信贷的调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严防贫上加贫”是信贷在唐科村的红线。

  唐科村草场分布极广,戴棪这样的客户经理有时走几十里路都见不到客户。有时发放一笔贷款前后要走五六百里路。

  有的牧民生活了一辈子,连结婚证都没有。贷款的相关手续没办法办,信贷经理只能会同乡政府现场补办。

  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应对了高原反应后,慢慢开始适应这片高原。

  “我们的信贷业务在适应高原,人也在适应,甚至已经融入了牧民的生活当中。”李忠征告诉记者,现在的客户经理已经有了“牧民做饭,随手就能添一把火”的自然举动。

  随行采访的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副行长杨西春告诉记者,“唐科信贷”是典型的践行社会责任之举,因为“所得收益与成本相去甚远”。

  大账算出的格局

  在唐科村,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只能算“富民与企业形象”的大账。

  201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唐科村成为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双联点。省分行行领导和机关19名干部联系该村贫困牧民40户,与40户贫困牧民结成对子,开展帮扶工作。并向40户贫困户捐赠10头犏雌牛、30头牦雌牛。协助解决了唐科村15公里的牛羊群牧道建设、中心小学校舍维修、建立村级兽医站、为村委会解决了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

  陈源才告诉记者,仅省分行捐赠的40头牦牛,就为唐科村带来直接收益50万元。在慈善扶贫与信贷扶持下,唐科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012年的3115元增长到现在的近8000元。

  那么邮储银行从唐科村得到了什么呢?

  “通过对唐科村及甘南州小微企业的扶持,让我们摸清了甘南州的经济之脉,锻炼了信贷业务队伍,同时也找到了与同业之间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李忠征说:“哪家银行也不可能做百货公司,而要做特色鲜明的'专卖店'”。

  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专卖店”的信贷业务,已由2013年的1.2亿元上升到目前的6亿元。

  会算大账的李忠征告诉记者,“保民生还是保效益”这样的“甘南之问”,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已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两者不是跷跷板的关系!目前的发展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仅仅是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在甘南的一个缩影而已!”摄影洪国霞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