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马作”毛笔 丸墨
丸墨
“白马作”毛笔
时代:汉代
出土地点:武威市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1959年,在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笔上落款为“白马作”。这支毛笔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有出土汉笔中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良、最早刻有笔工姓名而闻名于国内外的一支,专家公认其为我国汉代毛笔的代表作。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其定为国宝级文物,现在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毛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写、画主要工具。从考古发现的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某些陶器上绘制的纹饰中,可以发现毛笔使用时特有的笔锋。自有文字以来,毛笔更成为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到了汉代,毛笔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品种繁多,笔管与装饰也开始讲究起来。这支“白马作”毛笔通长23.5厘米,正好是汉制长度单位的一尺,与王充《论衡》所言“一尺之笔”的长度吻合。杆长21.9厘米,中空竹质,浅褐色,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隶书“白马作”三字,刀法工秀整齐。汉代仍保持着“物勒工名”的手工业传统,“白马”当为制作这支毛笔的工匠名。笔头长1.6厘米,嵌笔头处略有收分,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笔锋用较硬的紫黑色毛,刚柔相济,富有弹性,体现了笔头中含长毫,有芯有锋,外被短毛,便于蓄墨的汉笔特点,很适宜于在竹、木质地的简牍上书写。笔杆前端掏空,用以放置笔头,外扎丝后髹漆以加固,整体笔形已与今天的毛笔没有什么差别。笔尾削尖,便于簪发。我国古代有簪笔的习俗,《史记·滑稽列传》载:“西门豹簪笔磬折”。汉代官员们常将未蘸过墨,或用后洗净的毛笔尾端,插在头上以备记事,俗称“簪白笔”。此笔之尾端削尖,很显然是为了簪插;而且从发掘情况看来,出土时毛笔位于墓主人头部的左侧,这正可印证汉代文职官吏“簪白笔”之制。
与毛笔相对应的墨,历史仅次于笔。1959年,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了一块丸墨,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一级文物。丸墨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略近圆柱体,顶部渐收分成圆弧。底部为平面,且有磨用过的痕迹。墨色乌黑透亮,研化后写于简牍经久不灭。这块墨是现存最早的块状合成墨,为汉墨中所罕见。墨早期是利用天然的石墨或蒸煮后的炭灰,到了秦晚期出现了调制成型的墨丸。汉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烟或桐油烟,墨性浓黑光洁。
“白马作”毛笔和丸墨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汉字书法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汉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和实物见证。
(甘肃省博物馆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