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西部草都”核心区是继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之后,定西市安定区委、区政府又一宏伟蓝图。
如何准确定位,可持续发展,喜圆安定人的这一梦想,在7月牧草收获加工旺季期,安定区专门邀请草牧业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投资人前来把脉问诊,共同探寻当地草牧业发展之路,孕育农民脱贫致富新希望。
16日,考察团先后深入安定区认真参观了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巩驿镇罗川村千亩全株玉米订单种植示范点和巉口镇赵家铺村退耕还林(草)示范点等地,对该区草牧业发展和产业链条建设情况进行广泛深入调研。
怎么发展草牧业,如何让当地农民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安定区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经验解答了这个现实问题。当地采取“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内联农户,外接肉奶养殖生产大企业,推动“草畜一体化”农业经济大发展,让产业链上的各大利益主体实现收益最大化,带动扶持当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的好做法,让观摩团所有人员为之惊叹,为之震撼。
无论是穿行在宽阔的道路上,还是在观摩参观的示范点基地,或是在座谈研讨的会场上,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向客人说得最多的,让人们为之感叹的就是,三分天下,草有其一。安定区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同样的,该区又立足资源禀赋,广泛调研论证,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又把“小小草”做成了“大产业”,唱起了“小草”歌,奔走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风吹草低见牛羊”,西部黄土高原上那富有诗情画意般的境地,让无数社会贤达,诗人作家徜徉在梦境般的世界里。勤劳的安定人同样书写着这一美好诗篇,以“草牧结合、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循环发展”为策略,走“种草-养畜-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和生态循环发展的路子,做足做好“草”文章。
截至目前,全区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以高粱、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以饲用玉米为主的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年产鲜草总量300万吨,可载畜量达到180万个羊单位;培育饲草种植大户2000多户,组建草产业合作社81个、牧草种植收获服务队19个,建立牧草收购点123个。2015年,当地牧草总产达180万吨、产值达10亿元,农户人均草业收入800元。
围绕如何实现现代草牧业可持续发展,走得更高更远更宽广,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投资人及中央媒体记者聚集一堂,敞开心扉话前景,立足当前谋出路,科学分析思未来,共同绘就安定区草牧业发展愿景。
“要发挥地价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发展三大优势,做好草文章”“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考虑全球一体化、当地区位优势、注重质量意识、适度规模发展”“牛羊要随着草走,把发展重心落在草畜一体化上,加强科技创新及衍生下游产业,让农民都成为机械化技术工人”兰州大学院士南志标、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等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从文化的角度来思量,让研讨会更活跃,更充满浓郁的科研文化气息。“把科技与资本有机结合起来,与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秀’出安定的亮丽名片,用文化去引领,用文化语言去交流,在文化领域里钻研,在体制机制上求创新,唱响‘小草’赞歌,把‘小草’做成‘大产业’……”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频道制片人周祚以一位媒体人独有的眼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就如何做好草牧业,安定区有了成熟的思路和策略。“要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目标定位,依托民祥、新希望等牧草收贮加工企业和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带动,探索实行牧草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撂荒地种草工程,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提高牧草收贮加工能力,积极发展草牧物流产业,把安定建成优质牧草种植、标准饲草加工、饲草分类储备、商品饲草物流集散、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国家级草产业科研试验‘六大基地’,形成草畜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向全区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讯员 曹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