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山丹大佛寺:丝绸之路上的大佛之谜(图)

2016-07-18 08:18:5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首届丝绸之路(张掖)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新闻发布会直播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大佛

  山丹大佛寺山门

  敦煌北大佛

  武威天梯山大佛

  天水麦积山大佛

  炳灵寺唐代大佛

  甘谷大象山大佛

  有回声的亭子

  大佛,又见大佛。沿着丝绸之路行走,每到一处石窟,总能看到一座大佛,尽管它们的身高不同,但巨大体量,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卑微。

  山丹城外,有座大佛寺,供奉着一尊高达35米的巨大泥塑坐佛。它和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大佛一样,展现了一种神秘的巨佛崇拜。走近这些巨佛,我们能发现什么秘密呢?

  35米高的大佛,静静注视着它双足前的芸芸众生

  两根高大的通天柱后,佛像静坐,两腿盘起,两掌掌心向外,一掌五指向上,一掌五指向下。佛像的眼睛向下,静静地注视着抬头仰望它的人们,站在如此高大的佛像前,瞬间感觉了生命的渺小与卑微。

  这尊大佛就是山丹大佛寺的巨型室内坐佛。这座在张掖市山丹县城西5公里处嘹高山脚下的佛寺,早已在丝绸之路沿线声名远播了。6月底的一天,寻找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来到最后一站——山丹,本报记者利用考察座谈间隙,专门去山丹城外寻访了那座向往已久的大佛。

  古老丝绸之路东自洛阳、长安逶迤向西,西则起自于罗马,曲折东行。东西方的文化物产,顺着这条古道,相互传播交流。源自于古印度的佛教就是顺着这条古道,一路向东传播。数千年的岁月中,人们在丝绸之路沿线,究竟开凿了多少洞窟,已难以数计了。虽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可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洞窟,多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这样,既便于信徒的往来,也便于商旅们祈福。因而,在丝绸之路沿线,有洞窟,必定有佛造像,有修行者,有信徒,这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生不息的体系,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丝绸之路沿线,有众多的巨佛,敦煌莫高窟、张掖大佛寺、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武山拉稍寺、甘谷大象山、固原须弥山、天水麦积山、彬县大佛寺等等。这些巨佛,高者30多米,低者10多米,它们各不相同,有坐,有站,有卧,有泥塑,有石雕,有石胎泥塑,有木胎泥塑,可谓是千姿百态。

  可是,人们为何要修建如此巨大的佛像呢?这些佛像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们就从山丹的大佛寺说起吧!在山丹的朋友带领下,出城直奔大佛寺。此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河西走廊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道路上,田野里,透过高大的杨树,留下一个个千奇百怪的光影造型。20多分钟后,越过一处铁路道口后,前方锗红色的七层高楼,就越发显眼了,快到大佛寺了。此时,山丹的朋友说,我们通过的铁路,并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铁路,它是当地为发展旅游而修建的小火车路。

  过了铁路,往前走不远,转一个弯,就到了大佛寺前的广场。大佛寺的布局是紧紧围绕着保护大佛的七层楼分布的。这里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人们充分利用了寺前地势平坦的条件,从佛像前引出一条中轴线,从七层楼下的大雄宝殿开始,依次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天王殿、五百罗汉堂、观音庙、地藏菩萨殿、山门等等。

  寺院和广场上的建筑都是沿着中轴线分布,或左右对称,或前后呼应。距离佛像最远处,是一个花岗岩的石牌坊,牌坊前是释迦牟尼佛的足印。穿牌坊而过,则是一个巨大的露天观音立像,在这之间,有两个对称的亭子,左右分布。这两个亭子,有别于我们在其他寺院所见到的亭子。它是类似于天坛的形制,圆形,其中藻井极高,且没有交错的横梁,空空荡荡的。

  天渐渐地热了,我们暂且躲在了亭子下乘凉。忽然间发现说话的声音比往常大了许多。原来这是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亭子,人在里面说话,声音经过空荡荡的藻井就放大产生了回声。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声如洪钟的感觉呢?

  然后,一路向前,上台阶,走山门,穿过庭院,就到大雄宝殿前。这个大雄宝殿跟其他地方的大雄宝殿不一样,这是三位一体,巨型坐佛自然是大雄宝殿的主要部分,然后是七层楼高的建筑,这是保护佛像的。而大雄宝殿,则相当于七层楼和巨佛的基础。这便是山丹大佛寺的奇特之处。

  大殿前,空空荡荡,参观就记者一人而已,风吹过之后,一株大树摇摇晃晃,很有些山门无人风自扫的意味。殿门开着,进去,35米高的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佛像贴金彩绘,姿态优美,线条流畅,仰观塑像,威严、慈祥、庄重随之而来。

  始于北魏,兴于明清,数千年生生不息

  人们修建寺院,往往喜欢在古老寺院的基础上加以修葺,以彰显历史久远,香火的绵绵不绝。山丹大佛寺,曾经名叫“土佛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大概建于公元425年。此后千百年间,寺院屡毁屡建,尤其是1971年大佛遭受空前的损伤。到1992年,僧人信徒在此募集资金,重新修葺。

  这样一座寺院,它的历史踪迹,还是比较简单的。前面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了,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作判断。近几十年内的多是新建,似乎没有啥可说的。只能看看中间了。一些简单的资料碑刻中显示,明初,这里就有寺院和高大的土佛存在。宣德年间,太监刘永诚镇守甘肃。此时的甘肃并非今天甘肃全境,而是河西走廊中西部一带,明政府在此设立了甘肃巡抚、甘肃镇等机构管理,刘永诚便是镇守太监。他曾来此地,感到很不容易,非常感慨。后来,就请皇帝赐名为“土佛“,寺院也为土佛寺。

  至于,为何叫做土佛,虽有多种说法,但至今依旧是个谜团。大体上人们提出一种说法,有人说河西走廊的城市,大多按照金木水火土布局,在这五个方位上都修建有塔。这就是甘肃一些州县,有木塔、金塔等以五行命名塔的缘故,土佛是不是就代指土塔呢。人们进一步分析说,土佛倒过来就是浮屠,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或许是为了能够凑够五行塔的名称,将寺院称之为土佛了。不知是否如此,可惜已经无从考证了。

  有了皇帝的赐名,寺院的香火自然就旺盛了。正统五年,镇守太监王贵,不仅请了高僧智莹来此主持,而且让山丹卫拨出50亩地,作为寺院的香火田。不久,在当地卫所的支持下,重修了寺院,大佛也修建了起来。明代汝南进士吴同春曾游览观光,写诗一首咏《山丹土佛》的诗。在这个诗文中,有价值的文字是诗前面的小序,记载了明代大佛寺的情况,其文字虽然不多,但是价值却很大。小序的内容大体如此,山丹城西十里,有个城堡名叫清泉堡,那里有尊土佛,佛像倚靠山而坐,高十三丈,耳朵里面可以容纳一个人,指甲有一尺多宽,外面有阁楼罩着。可见,当时这座坐佛已经是丝绸古道上一个靓丽的风景了。

  此后,人们屡次维护修葺,清代康乾时期人们重修佛寺后,名字也因供奉大佛,而改名大佛寺了。可惜明代大佛在清同治年间被毁。光绪十三年,人们再次募集资金重修佛像。设计者依据山的高低修建佛像,然后依照佛像的大小,修建外面的阁楼。曾任甘肃提学使的秦澍春专门写了《重修大佛寺碑记》以记载修建经过。这时,不仅修建了大佛,还修建了其他的配套设施,有晚望亭,有地藏楼、天王殿、观音像、精舍兰若等等,还有娘娘庙、黑虎庙等其他庙宇,形成一个庙宇群落,集中佛山、寺观、亭台、楼阁于一体。

  依据碑刻资料,人们对数百年的寺院情况,有个大体了解。但更远的就只能是传说了。

  三兄弟的故事,究竟透露出了什么秘密

  山丹大佛寺的来历,有两则传说,很有意思。第一个是一个富商儿子的故事,说是富商有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无所事事,渐渐地沾染上了好逸恶劳的毛病。后来,富商去世了,留下母子俩度日。他将钱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子的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做生意的钱。谁知,商人去世后,儿子依然不走正道,无钱可花时,还去偷盗,并被判刑,出狱后依然不思悔改。后来四处游走,在今大佛寺的位置处接受一老人的点化。老人说,天在头上,佛在心中,有一个身披蓝衫,手提麻鞋的人就是真菩萨。后来,儿子回家,见到他母亲的形象,正如老人所说,才知母亲就是真菩萨。他受母亲临终教诲,幡然悔悟。用父亲留下的钱财,种田经商,在当地成了首富。想起在大佛寺那里受的点化,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寺庙。这个故事大体如此,目的是教人向善,勤劳致富。

  不过另外一个故事,则似乎暗示丝绸之路沿线大佛修建的秘密。故事是这样的,以前有弟兄三人,去西天求取真经,这里人们不能不怀疑,他们难道是唐三藏的三个徒弟吗?谁知,半路上发生了分歧。到凉州时,老大说,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着办个事。没办法,弟兄两人继续西行。到了山丹,老二也走不动了。他说,三弟你先走,我在这里等大哥。可是,在山丹老二怎么也等不来大哥,实在站不住了,只能坐下等了。就这样老三去了张掖。在张掖的老三,白天盼,夜里等,就是不见两个兄长过来,无奈只好睡着等了。天长日久,他们就在三个地方,化身为佛像。武威的老大就成了天梯山站佛,山丹的老二就成了坐佛,至于老三则成了张掖大佛寺的卧佛。

  这个民间传说,暗合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脉络。佛教诞生之初,是不讲究崇拜的。到印度阿育王时期才开始简单的塑像活动。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首先驻足在古凉州,然后从凉州向河西发展,最后向东扩展。这一时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唯有凉州比较安定,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曾在凉州居住了17年。凉州遂成为北方的文化中心,逐渐兴起开窟建寺的热潮。

  高大的佛像,为何能和你对视,秘密在哪里呢?

  当时以凉州为中心,最终形成了所谓佛教石窟艺术的“凉州模式”。所谓的凉州模式,就是方形佛窟,以中心塔柱的模式来设计。佛像有释迦牟尼佛和交脚菩萨弥勒;画上千佛,有供养人,忍冬纹为装饰。尤其是佛像面相浑圆,眼睛细长,深目高鼻,身躯健壮,明显带着西域人的样子。此后,佛教造像还有“后秦风格”、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气韵生动”,北周的“纯朴敦厚”等等风格特点。至于唐代的佛造像更是风格多样。这些造像中,以巨型大佛最能彰显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巨佛不少,比较著名的有:敦煌北大佛,通高35.6米,唐代石胎泥塑佛,为世界第三大坐佛,藏于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内。武威天梯山大佛,为释迦牟尼像,高28米,宽10米,面水巍然端坐,据说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武山拉稍寺大佛,创建于北周,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炳灵寺171龛,盛唐时期的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为泥塑,高27米,曾有七层阁楼,后被烧毁。甘谷大象山大佛,为释迦牟尼佛,高23.3米。张掖大佛寺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佛身长34.5米,一根中指上就能躺一个人,为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麦积山石窟第13号,摩崖大佛释迦牟尼佛,高十六米,为巨佛崇拜的代表作。

  这些巨佛的出现,说明在某个历史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巨佛崇拜。它究竟起自于何时,虽一时难以定论。但有两个时期是不容忽视,一个是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之后,另一个时期就是隋唐时期。这两次都以国家或趋于统一或已经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的背景下出现的。尤其隋代,这是自佛教盛行于中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大统一。可见,巨佛教造像不仅有其经济条件,更有其政治环境。而麦积山的巨型佛像就是隋朝皇室全力推动的结果。到了唐代,巨佛崇拜更为盛行,随之而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巨佛在各地出现。

  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巨型佛像的塑造无疑是一个空前的挑战。高达数十米的造像,其视线如果向着正前方,肯定无法和人对视。这样,芸芸众生就无法感受到佛的慈祥和庄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983年,著名的雕塑艺术家温廷宽先生来到甘谷大象山,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古人雕塑的秘密,原来古人在塑大佛的时候,大佛的双耳顶端高过发际线,眉弓阴刻凹形弧线沟。最为关键的瞳仁,古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一个黑釉大缸,锯开为二半,嵌在眼眶中,作为瞳仁,由于大缸呈弧形,向外突出。这样就比下眼睑高了,而且缸是弧形的,人从佛像脚下看上去,感觉就能看到佛像眼神,感受出不同意蕴。

  从山丹大佛寺出来,已经是中午一点时分,太阳正热,河西走廊绿洲上大树遮蔽烈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修建寺院也是这样,我们感受到从古人那里传承下来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

  文/图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