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遏制网络食品谣言需要社会共治
徐晓兵
7月5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举办2016年甘肃省食品安全媒体训练营暨辟谣论坛。记者于此间获悉,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失真、网络谣言等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成为谣言重灾区。针对此种情况,我省将成立甘肃省食品安全辟谣联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自从网络诞生就和我们的生活相伴相生。例如最近,“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猪肉出现钩虫”等谣言层出不穷,并且煞有介事的在各类网络平台被广泛传播。根据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媒体报告》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占到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45%,处于第一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在大大方便信息传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类虚假信息包括谣言的流传提供了更方便的通道、更大的受众面和更快的速度,从而引发更严重的负面效应,干扰公共秩序,困扰他人生活。网络食品谣言泛滥的当下,公众感叹“生无可食”的同时,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更是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而打上“中国制造”的食品也面临着市场危机。
现如今,制造网络谣言已经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个体行为,更是在网络谣言背后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利益链。此前有媒体经调查发现,一些微信公众号正在扮演谣言的组织者和传谣者角色,一方面借此攒粉牟利,另一方面不乏为大型企业炮制谣言打击竞争对手。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如今已经呈现公司化运作,且渐成规模。
食品谣言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热度高,谣言引爆的“燃点”低。但与谣言造成的损失相比,制造谣言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却非常低,这也造成了网络谣言传播迅速。
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之所以滋生和传播,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群众普遍关注,二是认识不够清晰。只有采取社会共治的办法,才能让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共治”首先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及时发布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增强民众信心;专家学者要勇敢地站到科普一线,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科学盲区;消费者要不盲从不轻信,学习做理智冷静的消费者;媒体则要以专业负责任的态度经营媒体品牌,客观公正地报道食品安全的事实和真相,不哗众取宠不做谣言的放大器;企业更要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诚信经营,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担负起食品安全科普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彻底铲除谣言的制造传播,需要包括政府、专家、企业、消费者和媒体各负其责,共同“重拳出击”,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培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力量,引入辟谣联盟等众筹机制和新媒体手段,不断畅通科学权威的传播渠道,加大对源头的追溯和打击力度,不让谣言有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