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甘肃:省内外专家热议陇剧、秦腔“双版”《全家福》

2016-07-07 09:29:1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戏曲移植献佳作“一剧两戏”倡反腐

  省内外专家热议陇剧、秦腔“双版”《全家福》

  大型现代陇剧《全家福》首演剧照

  近日,一场由豫剧优秀作品而来的移植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关注好评,特别是“一剧两戏”的创排更是成为了甘肃戏曲发展

  史从未有过的一个亮点,成功的首演不仅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了礼,还为落实“两学一做”奉献了舞台精品。因此,无论是兰州百姓,还是专家、学者,或是党员干部,都在演出中牢牢记住了这部正能量作品——大型现代陇剧、秦腔《全家福》。

  一张《全家福》引出的曲折感人故事

  大型现代豫剧《全家福》是中国著名编剧姚金城的作品,以发生在河南省的部分典型案例为原型和故事素材创作而成。故事里,一张3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引出了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令人感叹唏嘘的奋斗史。一个曾经让家庭和亲人引为骄傲的“励志明星”、“成功典范”,却在金钱、女人的诱惑下跌入了贪腐的深渊。

  陇剧、秦腔两个版本的两场首演中,舞台上韩琳琳的痛苦反思和追寻带来的巨大震动和落差,引起了舞台下观众的心灵共鸣,独特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更是让人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腐败罪行对人民群众的深重伤害和当事者家庭亲人付出的惨痛代价,为众多党员干部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告诉记者:“这部作品一大亮点就是告诉所有人,优秀的人也会犯错误,故事从一张‘全家福’入手生动地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他即是父亲,也是官员,也是儿子,这让打动心灵的亲情戏显得尤为感人、亲切。通过剧情的发展,又让人们深刻地反省到,犯这个错误与家庭、与家人也有着很深的关系,戏里有买卖房子、出国留学的情景,这些其实都是每天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最熟悉反而最能打动人。”

  巧用戏曲移植为甘肃再添佳作

  戏剧界常说的地方戏曲移植,就是在保留剧情及主题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非本剧种的剧目改编为本剧种的上演剧目。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别的剧种的剧目的唱腔及表演本土化、戏曲化。比如用陇剧、秦腔的唱腔音乐、方言把豫剧剧目《全家福》进行从头至尾的改编,并用陇剧、秦腔的表演程式和表演特色来演出,这让甘肃观众既看得懂又接受得了,这就是一次成功移植的重大意义。

  “特别是,把这部剧做成陇剧和秦腔两个版本是一次成功的新探索,也是我省首次两个剧种同时演一个剧,这为甘肃的戏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渠道。”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的话语里对这次“双版”移植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讲究原创,同样我们也非常赞成移植。”季国平说:“移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个剧种本身来讲也是原创,就像今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年,那你念莎士比亚的

  诗,你念《牡丹亭》作为你这个剧目来讲,作为你这个剧种来讲那就是你的原创,这一点对于戏曲来讲显得尤其重要。打个比方来说,虽然甘肃也有京剧,但是我相信百姓见到秦腔和陇剧恐怕更趋之若鹜,这不是说京剧不好,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民会觉得陇剧、秦腔更亲切,也之所以全国才会有这么多的保留剧种。”

  甘肃省陇剧院院长杨波表示:“去年我在浙江宁波遇见了姚老师,听他讲述这个剧本故事的时候,我是含泪听完了所有的剧情,当时便决定要移植这个剧本,申请通过后便聘请了中国戏曲研究会会长薛若琳做艺术顾问。

  排练中得到了姚老师的高度关注,虽然这部戏剧作品的移植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尚不尽人意,但我们依然很看好这部戏,有信心依靠专家的‘金点子’继续进行打磨。”

  先做“成品”、打造“优品”、冲刺“精品”

  在《全家福》的戏剧移植创作中,尤为重视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观念,这就保证了二度创作时更多地想到的是基层群众的感受和体会,也使得这部作品更有利于在群众中宣传,受到老百姓的喜欢,保证了今后作品的推广。首演的观众反响也充分证明,选择创作题材、选择移植剧目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的审美感受,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人气。

  “戏剧大省建设作为甘肃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已经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杨建仁说:“这部剧在上演之前我真的不是很看好,题材是个非常大的题材,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容易写空,也容易写虚,而且容易变成教条的、说理的。但是,看了演出以后我很震惊,这部剧有极强的警示、震撼作用,而

  且故事是从小处入手,虽然并没有直接讲党风建设,但却用情和理的碰撞表达了关心民生、关系党存亡的重大意义。戏能拍到这个份上,也确实给我上了一课。”

  他表示:“这部戏也是甘肃省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首部戏剧作品,还有很多可以提升打磨的空间,包括戏剧的合理性、流畅性、完整性,特别是因为题材的特殊一定要注意对法律程序的合理表述和编排,矛盾和冲突也需要在完善中追求更精彩合理地表述。”

  “我非常看好这部作品,符合我们党核心思想教育的要求,因为大家都知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所以这个题材永远不会过时,我相信这个剧无论走不走市场都能打造成精品。”杨建仁说:“一个好剧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成品、优品、精品。《全家福》的成品已经非常好,如果根据专家们提出的良好意见进行再打磨,很快就能成为优品,进而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

  艺术家就要做出生动感人的戏剧

  专家们除了表达一致的交口称赞外,为了让《全家福》今后在甘肃的土地上叫得更响,赢得更多本土观众的喜爱,还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音乐腔不错,但是曲不行。”甘肃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明的意见客观、真实:“整个剧本比较流畅,人物关系设置比较合理,但是父子关系这块戏没有写好。同时,虽然父亲与女儿这块戏很感人,但父亲的唱词和台词感觉过于生硬,应该在真情流露的真实表达上再下下功夫。还有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要重新考虑,农民辛苦拉扯儿子当上副市长结果犯罪了,这其中父子关系的情应该更深一层,才能更加感动观众。”

  “舞美设计的虚和实呈现没有结合好,特别是‘全家福’这幅照片没有完全用好。”他还

  认为:“舞美设计同志应该在大写意上多下功夫,有些过于繁琐的实景不需要,还是要发挥出戏曲生动的呈现能力。如果这部戏还想往精品的方向推,就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包括编、导、音乐、舞美这些方面。

  “在如今反腐倡廉的社会情况下,艺术家应当拿出这样一部戏来给世人予以警示。”张明对这部作品的立意和价值也给予了肯定:“因此,这部戏先从兰州市看起,再到全省。可以说,艺术家就是要做出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戏剧性格、戏剧冲突。”

  下一步打磨将继续增加新亮点

  中国戏曲研究会会长薛若琳说:“陇剧是1959年创出的一个新兴剧种,自中国戏曲研究会1989年开始先后举办的数次国内新兴剧种研讨会上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以《枫洛池》为代表的很多经典作品也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数十年来也不断的与甘肃省陇剧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亲眼见证着这个剧团的崛起、繁荣、强大。”

  “正因为了解所以才有信心,无数佳作证明了省陇剧院创排剧目的力量无需置疑,所以我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担纲陇剧版的艺术顾问。”他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嘛簧,在《全家福》里大家也都能见到非常好听。8月份,我还将到兰州来对陇剧版的《全家福》进行进一步加工,也希望能够借鉴各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特色,以便为作品注入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省陇剧院院长杨波说:“这部戏排练时间较短,比较仓促,从河南豫剧移到陇剧以后,在程式上下的功夫还不够,特别是陇剧特有的表现风范比较少,表演手法在戏里体现较少,花叙加唱痕迹较重。与导演商量后决定在以后加进一些特有的程式,有可能会把打击乐等加进来成为这部陇剧的新亮点。”

  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