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教育 正文
投稿

【关注2016中考】专家建议:别因考而练 体育锻炼应成习惯

2016-07-05 09:24:32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体育成绩首次计入中考总分,专家建议——

  别因考而练体育锻炼应成习惯

  中国甘肃网7月5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丁炜娜)昨日,兰州市2016年中考成绩公布。与往年不同的是,兰州市今年将体育成绩首次以分数的形式计入中考总分。今年中考前三甲全部来自树人中学,而这所盛产“学霸”的学校初三孩子们的体育中考平均分超过42分,还有8人取得体育满分。今后,有着50分分值的体育课将成为所有中考生绕不过去的坎儿。专家呼吁,“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该对体育有重新的认识,不能仅仅因考而练,应该主动带着孩子参与到体育项目中,补上体育的‘欠账’,让体育锻炼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

  家长 中考体育成绩对考生影响很大

  兰州市中考状元朱怀玉体育成绩43.3分,第二名吕良波体育成绩47.5,大家都发憷的引体向上,吕良波满分10分。吕良波为了练习引体向上,用一年的时间,从杆子都上不去到现如今的满分。朱怀玉平时放松的方式就是跑步,每天早上坚持跑步上学。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维田表示,体育中考政策公布到考试的几个月时间里,全市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明显加强。其实,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家长也应该扭转教育意识,不要只看文化课,体育能力同样重要。

  市民张冠君的女儿今年参加了中考,张冠君告诉记者,与去年体育成绩划分等级不同的是,今年中考体育成绩计入总成绩就显得更加合理。即使该考生体育成绩差一点,考个十几不到二十分,但凭借其出色的文化课成绩,他有可能考入录取成绩相对低一些的省级示范性高中,至少也能进入市级示范高中就读。

  政策 我省14市州实现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持续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从1991年开始,我国学生的体质连续25年下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育课开设情况不理想,我省的中小学生体质也连年下滑。增强学生锻炼意识、更加重视体育课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记者从省教育厅体艺卫处了解到,从1986年开始,我省各地的中考总分中,体育成绩一直不低于30分,但这项工作在一些市州时断时续,并未形成长效机制。2014年,为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滑势头、扭转轻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倾向,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从2015年开始把体育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成绩。2016年5月26日,随着兰州市2016年体育中考正式开考,我省14个市州全部实现了体育成绩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成绩,这是我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担忧 别让体育考试变成应试体育

  “近几年,体育被纳入中考考试科目以来,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堂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我担心,为了片面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课上围绕那几个必考的项目展开教学,这样的话就渐渐衍变成应试体育。”兰州市政协委员杜擂生表示。

  杜擂生认为,中考体育考试对兰州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较大。伴随升学率等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中考体育加试的内容对体育教学做出“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有所下降。体育既然是中考的科目,就应该和其他考试科目一样,通过考试反映出考生的差距。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考满分或拿高分,这样的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仁伟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因为一项考试而把体育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就违背了开设体育课的初衷。家长应该对体育有重新的认识,不能仅仅因考而练,应该让体育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

  建议 可将体育考试分为日常和统考

  “初中体育的发展不能只靠中考体育加试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最需要的还是教师对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做到与时俱进。”

  杜擂生建议,例如可以将游戏教学引入课堂,创建情境体育教学、小组学习、任务教学等。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只有在知道学生想法的情况下,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完善体育课堂教育。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教学而言只是一味“调味剂”,不可以过多依赖。

  杜擂生还建议兰州市的体育考试由统一考试和日常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将50分的总分划分为:统一考试为30分,日常考核为20分。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