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县木钵镇杨新庄小学教师王宝华
为山区孩子燃起希望之火
7月2日,通往庆阳环县木钵镇井儿岔村杨新庄的山路上正在劈山修路,一辆摩托车“突突”地从漫天黄土中钻了出来,停在了记者的跟前。骑车人是环县木钵镇杨新庄小学的代课教师王宝华。井儿岔村正在整修乡村道路,她骑了一个小时的摩托车跑到镇上来迎接记者。黝黑消瘦的脸庞,蓬乱的头发,常年穿着的深蓝色运动服已然褪色,干旱贫瘠的山区生活环境飞快地消磨着这位乡村教师的容颜。兰州晚报特约记者张明祥文/图
一个人坚守一个学校二十多年
来到这所依山而建的杨新庄小学,站在门口放眼望去,绵延的青山尽收眼底,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学校油漆大门、修补围墙、疏通水路、平整校园、耕作校田……但凡与学校有关的事都是她在做,因为整个学校仅仅只有她和5个学生。
从1992年起,王宝华就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她调到了杨新庄小学。当年这所学校设有初中部,学生数量曾经达到过238名。后来生源急剧减少,学校被撤并成了小学,十几个老师陆续被调走了,仍是代课教师身份的她却留了下来,虽然拿着教师最低的工资,却干着繁重的工作。
她的家在5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子,丈夫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里耕地也不少,但为了便于工作,她选择了住校,这一住就是20多年。两个孩子都进城上了高中和大学,她只能利用节假日送点干粮。
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都坚守在学校。她身兼数职,既是校长又是家长,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床为学生做早餐。5个学生4个年级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一样都没有缺少。下午放学后,她组织学生看电视,和学生一块跳舞唱歌。周五下午,她要骑着摩托车挨个把孩子们送回家。
学校就是她的家,学生就是她的孩子。她能记得清25年来自己教过的288个学生的名字,她知道山村里146户人家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她能说得清他们详细的家庭状况,她却说不清25年来艰难前行走过多少山路,说不清一个人坚守一个学校二十多年的辛酸,说不完对丈夫和一对儿女疏于照顾的愧疚。王老师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要对得起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
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
学校里的这5个学生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五年级学生张翠翠和张有有是姐弟俩,妈妈和奶奶常年患病,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就是爸爸,一家人就靠低保和地里的微薄收入过日子。这些年来,王老师不光教他们知识,还要操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张翠翠刚入学时,不和同学说话,连上厕所解衣裤都不会。王老师经常给她洗衣裤,陪她上厕所。在王老师耐心引导下,她慢慢地学会了自理,和其他同学也有说有笑,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六年级学生薛朝阳和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爷爷年老体弱,几年来王老师一直坚持骑摩托车接送薛朝阳上下学。小调皮张有有虽然只有13岁,却跟着王老师学会了做饭。有一次,王老师胃病发作,卧床不起,他自己做了萝卜糊糊汤端给王老师,说:“王老师,喝下这个汤就可以帮助胃消化,你的胃就不会疼了。”最令人心疼的是年仅5岁的张玉鹏,50多岁的父亲靠着体力赚钱,母亲患有精神病,生活都不能自理。王老师抱着他走进了校园,上课的
王老师和孩子们在校田里
时候,一手抱着他,一手在黑板上写字!
校田是同学们的生活乐园,也是他们的劳动场地。每年春天,王老师都把田地分成大小一样的菜畦,让他们爱吃什么就种什么。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就这样,王老师以超乎常人的付出,为山区的孩子,努力燃起一团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