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投稿

透视临夏和政县“鲁冰花现象”

2016-06-29 11:33:55 来源:中国甘肃网-临夏民族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雷轶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透视和政县“鲁冰花现象”

  连日来,和政县城关镇杜家河村鲁冰花种植基地游人如织。(特约记者 史有东 摄)

  六月的和政,漫山遍野的梨花结成了果实,油菜花把这里染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当人们沉醉在这些熟知的和政美景时,一条“和政县城关镇杜家河村鲁冰花等你来!”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

  记者先后多次到鲁冰花基地进行实地采访。看到,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蒙蒙细雨,都没能阻止游客观赏鲁冰花的脚步。6月18日上午,记者看到临夏市游客闵玉婷和丈夫郑小龙,带着父母、哥嫂和3个孩子专程来看鲁冰花。闵玉婷告诉记者:“每年和政县的梨花、油菜花都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假日。前几天,看到许多朋友微信圈里‘和政县城关镇杜家河村鲁冰花等你来!’的消息后,我们便来这里一看究竟。”

  虽然,他们一家8口人看鲁冰花的时间不足20分钟,两辆车停车费20元、门票40元,但是他们很乐意。

  闵玉婷一家看完鲁冰花后,继续到沿线新营、买家集、三合等乡镇赏油菜花,到陈家集乡华丰农庄吃农家饭。晚上,在松鸣岩云海闲庭住宿,参加篝火晚会,欣赏花儿表演,第二天游松鸣岩、药水峡等景点……

  和政县委外宣办负责人虎军说:“现在,和政县已经成了没有围墙的花园,步步有景观,处处有景点,一年四季游客不断。”许多来和政的游客说,现在的和政,一年四季都有玩的、有看的,怎么游怎么玩,我们很熟悉。同时,和政县群众热情好客,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等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到和政来玩,是放飞心情的最佳地方。如今的和政县,春有梨花,夏有油菜花、鲁冰花,秋有啤特果,冬有滑雪,一年四季景如画,旅游产业发展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据统计,和政县2015年接待游客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3.99%,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36亿元,同比增长27.92%。特别是2016年5月至今,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鲁冰花基地已接待游客18万多人次,创旅游收入200多万元,带动了城关镇杜家河村潘阳阳屲社、阴屲社50多户群众直接参与旅游业,开创了旅游扶贫新模式。

  2016年,是和政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一年。年初开业的甘肃和政县松鸣岩国际滑雪场,弥补了临夏乃至周边兰州等地冬季旅游的短板。整个冬季,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成了人们旅游向往的地方,助推和政县旅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各种节会活动接连不断,助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松鸣岩花儿会等节会外,相继举办的“2016和政首届梨花旅游节”、“八八啤特果”杯花儿邀请赛、“欣云”杯梨花摄影大赛、“2016和政油菜花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吸引兰州、西宁等地游客纷至沓来,每天休闲度假的游客达4万多人。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风景秀丽的铁沟、三岔沟、柳梅滩等自然景区成为游客乐享夏日的胜地。

  占据世界六项之最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一、二、三号馆等丰富的古生物资源,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新生代晚期古地理古气候演变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大青少年接受地学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更为广大游客学习、了解古生物学提供了平台。县上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世界的和政、古动物的伊甸园”这一世界级名片。同时,在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和政县与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达成协议,将药水峡景区开发管理权划归和政县,这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和政县景观旅游、景点旅游、节会旅游、生态旅游助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华丰农庄、云海闲庭打造了400亩薰衣草种植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清风山庄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从滑雪场开业,到梨花节、油菜花节等重大节会的举办,再到鲁冰花基地的开门引客,打造了和政县旅游的升级版。

  记者感到,透过“鲁冰花火爆旅游现象”,发展旅游业是最符合和政县乃至我州州情、最富有临夏特色、最能充分利用临夏资源、最能吸引人气财气的产业。只要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节会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名胜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走好旅游与文化、商贸、农业、体育、城镇、富民产业以及新兴媒体等融合发展的路子,临夏旅游业定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记者 赵怀斌 通讯员 李斌)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临夏民族日报 责任编辑:雷轶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