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6月24日讯 (本网记者 刘培文 文/图) 乞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是陇南文化资源中的一大瑰宝。24日晚上,“2016全国网媒甘肃行”采访团就来到乞巧文化起源地西和县,在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近距离感受了这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秦人遗风。
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展厅
唐诗解读“乞巧节”内涵
在赶赴西和的路上,采访团就对西和的乞巧文化满怀期待,因为“乞巧节”活动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一举行,所以只能到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寻访关于“乞巧”的记载。进入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印入眼帘的展示墙上留有一首唐诗,梗概了“乞巧节”的内涵,大意是年轻女性祈求“巧娘娘”赐于智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
祭巧
记者从进入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了解到,乞巧活动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在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要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准备在“七天八夜”的时间里,举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的活动。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欢乐,场面盛大,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2006年5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0月,西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迎巧
截至目前,陇南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举行了3次乞巧文化论坛,启动实施了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是陇南举办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的第八个年头,百家网媒记者纷纷表示,愿意再到西和来,亲身体验“乞巧节”的文化乐趣。
西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郝爱龙说,要不断丰富乞巧文化内涵,创新乞巧文化传播方式,把乞巧文化发展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依托“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式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