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只为改变落后的梦想
第一次是在1992年。当时,经历了27年风风雨雨的北山村小学,由于地处滑坡地段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面临着停办的危机。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房锋生自己掏钱租了两间民房作教室,用土作架,木板作桌,学生带着家里的凳子,开始了北山村的教学。
“当时我租房办学时候每月房租是30元,当时我的工资也是30元。就在这时,全县乡级招聘教师全部一次性被解雇,我也在其中”。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房峰生告诉记者,更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这时,一直风雨无阻接送他,默默支持他完成学业,改变他命运的老父亲却不慎跌落深沟,撒手而去。面对这双重的打击,房锋生深陷痛苦之中,北山小学也因为新老师迟迟派不上来,面临停办。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房锋生失望了。想到世世代代在这个贫瘠的地方受穷受苦,想到一家人今后的生计,房锋生决定全家外迁,离开北山村。就在他决定放弃教书的消息传出之后,乡亲们纷纷走上门来,肯求他留下。看着乡亲们无奈的表情和学生们求知渴望的眼神,房锋生又一次动摇了。
“我想来想去,想到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把我培养了多年,怎么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低头,一走了之呢?”房峰生告诉记者,他当时在心里暗暗告试自己:“不能耽误孩子,不能耽误一辈人,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得克服!”最终他作出了毅然的抉择:义务办学。
1994年秋天,房锋生开始了第二次迁校。他拄着拐杖走下陡峭的山路,抵押自家的住房贷了2000元的款,准备修建两间教室。他的行动立即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前来帮忙,挖基扎墙,背水运土。整整干了20多天,给孩子们建起了新的学校。
“如果我不继续办学的话,学校就会停办,娃娃们就要到十几里外的山下去读书,这样不但给家长们带来了经济负担,而且娃娃们到山下读书山路陡,非常难走,家长们不放心,我也不忍心,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流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房锋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就在这一年,房峰生被破例招聘为县级招聘教师,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乡亲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学校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更看重他的人品,放心地把孩子送到了他这里。到后来,学生增加到五个年级100多人,那简陋的两间教室,再无法容纳这么多求知的心灵。
1998年,北山小学被列为第一批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于是,房锋生第三次艰难的迁校又开始了。
当时,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工程一时找不到人承包,新学校盖不出来,旧学校又不能再用。为了不影响这么多的学生上课,房锋生决定以个人名义申请贷款5万元提前动工建校,可当时他的月工资经调整也到170元。为了这件事,别人都说他傻,连一向支持他的妻子都和他发生了分歧。可房锋生却义无反顾,北山村地势陡峭,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一点,平整的土地对这里的人来说是相当宝贵的,学区领导和乡村干部前后6次选校址部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
于是,他把父亲留给自己的唯一一块平整、离村庄最近的责任田让出来,作为修学校的校址。在这期间,为了尽快建好学校,他又以私人名义贷款1万元,购买一台变压器,让停工的机器又运转了起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北山村终于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学校。
1998年的国庆节,北山村小学100多名孩子终于搬进了梦想已久的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孩子们笑了,北山村的父老乡亲笑了,他也笑了。
“我们北山村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村上没有几个识字人,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知道知识对落后地方的重要性”,房峰生说,作为一名农村党员,他深知只有教育才是真正关系北山村前途与未来的根本出路,才改变北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那时候是真的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的钱拿出来去盖学校,把自家的东西搬到学校,让别人过得好”,回忆起房峰生这些年为学校所做的事情,今年21岁的儿子房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才慢慢地理解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