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正文
投稿

评论:高考作文 在挑剔与期待中前行

2016-06-12 08:49:4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高考作文在挑剔与期待中前行

  刘志权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都像最终被揭开面纱的新娘,免不了被评头论足。名师评点,作家“下水”作文,段子手吐槽等等,构成了每年一度的网络狂欢,其关注度,似不亚于每年的“春晚”。

  关注缘于重视。很少有科目像高考作文这样,拥有全民认可度,甚至说“情结”也不为过。曾经一度有人提议,整个语文考试,干脆考一两篇作文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对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阅。事实上,一些地区的作文分值,的确从六十分提升到了七十分。

  作文,写文章,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谓“文章天下事”,很少有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赋予文字以如此重要的地位。而高考作文,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进士制”或行卷之风,宋以后更演化为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就是考写文章。如果借鉴荣格的术语,对高考作文的重视,甚或已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才会聚焦那么多的目光,承受那么多的挑剔与批评。事实上,作文命题并不只是命题者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少部分考官(命题者)与数百万考生的“对手戏”。当批评者和段子手们从美学、哲学、社会性等挑剔着考题的方方面面时,考官们所着眼的,不能是个人才华的表演,而是一个融汇了知识体系考量、不同水平考生的平衡,甚至包含了应试心理学的综合考量。

  具体来说,高考作文命题,首先需要保证考题的科学性。不仅是考题的严谨,还包括了要将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民族宗教以及可考量性本身等都纳入考虑。其次,需要考虑到命题适当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既要能给考生以想象、思辨和发挥的空间,还要对这种自由度加以适当限制,通俗地说,不能漫无边际地发挥,要能“放”能“收”。再次,还得考虑作文特定的审美属性,引导学生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用形象说话,提供学生多种思维的可能,以及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这个角度,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神奇的书签”“虚拟与现实”“评价他人的生活”等,都体现了对上述三种特征的把握,包含了命题者的匠心。

  但是,高考作文对上述标准的追求,在客观上,又受限于“应试教育”的现实痼疾。后者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度、思辨思维的形成,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一次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十年寒窗的回应,也是对考生将来方向的引领;但无论如何,它承担不了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全部分量。它需要且走且停,等待滞后的现实。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