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正文
投稿

【记者关注】手机用户“见码就扫”有安全风险

2016-06-06 07:53:3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一个不起眼的黑白相间的小方块——二维码,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添加好友,下载优惠,浏览网页、视频……“扫一扫”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时尚。

  然而在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同时,二维码也暗藏安全隐患——“扫一扫”背后,常常隐藏钓鱼链接,各地利用二维码行骗案件亦频频发生,甚至已形成违法利益链。

  甘肃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手机用户,切勿“见码就扫”。

  盛捷

  “扫码营销”很流行

  “扫二维码立获9折优惠”“添加微信公众号即得精美礼品”,连日来,记者在兰州走访时发现,继“微博”促销之后,微信“二维码”逐渐成为不少商家营销的主要手段。餐厅、饮品店、服装店、大型购物商场,甚至菜市场,都在进行“扫码营销”。

  “你好,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即送甜品一份。”近日,隋扬在兰州城关区某餐厅点餐时,服务员不断提醒她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关注餐厅公众号。看着扫码就能获得的免费甜品照片,隋扬果断拿出手机“扫一扫”。

  扫码营销的方式吸引不少年轻人关注,面对着动动手指就能免费得到的小礼品,不少人已习惯“见码就扫”。兰州某饮品店负责促销的工作人员介绍,扫描二维码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这种“扫码送礼+销售产品”的方式也更能吸引消费者关注,增加销售量。

  记者同时注意到,不少新产品上市,也喜欢使用二维码进行推广。“六一”儿童节,兰州五泉山公园门前不少商家以扫码抽奖的方式推广刚上市的新口味饮料:“新品上市大促销,买两瓶即可扫码赢好礼。”这样的饮料促销方式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不少人因为中意奖品而购买了饮料。

  日前,记者在张掖路一家火锅店内碰到了正在结账的马女士,当她准备付款时,看到柜台上“轻松扫描二维码,即获饮料一瓶”的广告语时,随即拿出手机轻松一扫,便获得了该店赠送的礼品。“扫描二维码后,我平时在手机上就能关注到该店动态,还可以获得礼物,何乐而不为呢。”马女士认为,这种扫码营销的方式因其方便时尚,值得推广。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着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实惠。“扫码送礼”“扫码优惠”的宣传语也随处可见,涵盖了购物、餐饮、会议、交友、下载软件等方方面面。

  暗藏病毒威胁账户安全

  虽然如马女士一样,为了得到优惠而加入“扫码大军”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但也有不少人对此并不买账。

  许多市民认为,扫码促销的“新产品”,是否真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没有超过保质期,使用是否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消费者基本上不会在意,关注点更多的是停留在小礼物上,结果很有可能掉入“消费陷阱”。

  “‘扫码送礼’的确很吸引了眼球,但见码就扫难道不怕手机中病毒吗?一旦手机里的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那就太麻烦了。”兰州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看到新闻上称,天津一市民因在街头随意扫描了一个交友类二维码后,个人银行信息遭到泄露,导致其3家银行账户及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共计20余万元不翼而飞。由于手机病毒的盛行,吴先生对二维码持怀疑态度。“再说关注二维码以后,手机里成天都是推送的广告,有时半夜还能收到,让人很烦恼。”吴先生说。

  记者从省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已发生多起因手机扫描二维码而染上病毒,导致手机莫名欠费甚至银行卡盗刷的案例。

  今年年初,天水市民高先生在街头张贴的广告上扫描了一个就业类二维码后,手机刚充的100元话费就不翼而飞。3月份,武威市市民穆先生在某家装建材展销会上,扫码参加团购时,发现手机自动下载安装了一个理财应用,回家后不断在通知栏弹出广告,严重干扰了手机的正常使用。两天后,穆先生发现他的手机欠费已高达一千元,同时绑定的银行卡上近3万元存款也被莫名转走。

  加强安全意识切勿“见码就扫”

  “毒码”泛滥,与二维码制作要求简单有很大关系。记者了解到,目前,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随意发布二维码,传播过程中又存在监管空白,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记者就此致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一位技术人员介绍,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制成一个二维码,其实并不存在技术门槛,只需在互联网上任意搜索一款“二维码生成器”,然后把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立即就能生成一个迷宫似的二维码图片,整个过程甚至不用1分钟。

  记者为此进行试验发现,生成一款有“毒”二维码的确很容易。这位技术人员同时介绍说,带有恶意链接的二维码生成后,往往被隐藏在打折信息或促销广告里,只要有人扫描就会中招。这种在网上随意生成的二维码,行业内称之为“无源二维码”,其没有合法源头,无法追踪,也很难监管。而且,仅从二维码表面看,难以辨别它包含信息是否安全。

  基于目前二维码使用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省消费者协会建议广大市民,“扫一扫”前,应先在手机上安装有监测扫码功能的杀毒软件、手机管家等应用,这样在今后扫到可疑网址时,手机会及时发出安全提醒;而且,如果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最好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而在网站、微博、微信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描;如果遇到一扫描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软件的二维码链接,更要提高警惕。此外,在使用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时更要谨慎,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也不宜存储过大数额资金,以避免发生连锁反应。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