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学者论范 正文
投稿

社会扶贫“碎片化”如何治理

2016-06-02 08:3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近年来,社会力量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主体,对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其作用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扶贫仍存有一定问题,如在参与效度上尚未形成合力,帮扶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各种帮扶资源有待整合,“碎片化”现象突出,包括政策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分散、项目分散、队伍分散、对象分散、宣传分散等,亟须综合治理。

  政策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还包括工商联、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组织。若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部门间政策可能会存在一定冲突,政策执行分割现象也将越来越严重,会导致社会扶贫政策执行不力,进而带来扶贫过程中推诿扯皮、争功抢功、政策效果削弱或抵消等问题。

  解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政策的“碎片化”问题,必须从政策协调机制入手,促进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政策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扶贫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分工机制,严格界定主体责任,明确不同部门的角色,推动跨部门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扶贫政策评估制度,对相互抵触、重叠、不适应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加以修改完善,同时对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作用对象一致的政策加以整合。

  协同联动由于负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部门和单位缺乏协调合作,导致各类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队伍、扶贫对象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真正的社会扶贫合力。同时,因缺乏对社会扶贫资源整合和布局的顶层设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经常出现在社会扶贫的“真空地带”,社会扶贫资源得不到合理安排和高效使用。

  避免社会扶贫资源投入的分散、重叠、遗漏等问题,需要建立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联动机制,推进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讲,应该在乡(镇)层面成立承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协同组织机构,所有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和资源须统一安排、调配和使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扶贫格局。还应成立包括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社会扶贫协同联动工作小组,确保各类社会扶贫资源有序、有效衔接。

  信息管理社会扶贫管理服务工作除了要解决“钱从哪里来”,还应重视“钱花到哪里去了”,否则类似“媒体追问贵州毕节1.7亿留守儿童专项资金花哪了?”的新闻会屡屡发生。此外,各种分散的社会扶贫资源也需要整合,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加快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社会参与扶贫的信息服务网络,创新社会扶贫管理工作方法,让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能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扶贫需求内容、强度和优先顺序,实现社会扶贫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社会扶贫资源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监管各种扶贫资源的流动和去向,彻底解决社会扶贫资源使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成的社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综合型、共享性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对各类社会扶贫资源供给和扶贫需求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还能促进社会扶贫管理服务工作的公开和透明。

  动态评估在社会扶贫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开展科学的评估,才能有效决定某项社会扶贫项目是否应该介入、已实施的社会扶贫项目是否应该继续还是退出,使社会扶贫效益发挥到极致。目前,社会扶贫的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参与程度是否够深够广、参与效度如何,均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此外,是什么原因造成假扶贫、做形式、走过场的社会扶贫负面事件也很少有准确的回应。这要求尽快制定社会扶贫的动态评估制度。首先,应在省、市、县层面成立包括工商联、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组织参与的社会扶贫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各类社会扶贫的评估工作。其次,研究制定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评估的实施办法,对社会扶贫的评估原则、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运用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为全面推行社会扶贫动态评估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宣传当前,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规模依然不够、参与程度仍然不够充分,很多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的社会力量帮扶十分薄弱,存在着“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扶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资源分散、宣传人员不足。动员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去,需要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意义,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扶贫宣传工作。特别是要进行宣传思路和宣传方式创新,充分借助和用好各类媒体,整合宣传资源,组织一支精干高效的社会扶贫宣传工作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尤其是要抓好对具有帮扶能力和帮扶意愿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动员宣传工作,让他们了解参与扶贫的方式和渠道,打造“人人知扶贫、人人愿扶贫、人人为扶贫”的社会扶贫大格局。(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