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解读】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甘肃“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解读(三)
记者 沈丽莉
“十二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短板效应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五年的决胜阶段,集中力量找准、破除短板制约,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对于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请问我省“十三五”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有哪些?
答:我省属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滞后,经济总量小,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短板依然突出。在产业方面,重化工、原材料工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层次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支撑带动力减弱;特色产业、农业、中药材、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业等尚未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支撑带动力弱,产业动力转换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在基础设施方面,铁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通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只有55.8%,随着周边省区向西通道和进疆货运南北大通道建设的加快,兰州枢纽地位弱化的问题逐步显现,大部分县市不通高速,断头路较多,高等级路网尚未形成;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并存,水土资源不匹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
在协调发展方面,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重,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一体化推进难度大、进展慢,目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17万,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全国后位。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弱,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开放开发方面,对外开放程度低、营商环境不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仍然突出,201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97.7亿元,仅为全国的0.2%,外商直接投资为1.2亿美元,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在创新驱动方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活力不强;高精尖和实用型人才缺乏,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人才支撑能力较弱,这些困难和矛盾需要下大力气化解。
这些突出问题和发展短板是我省“十三五”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十三五”发展的着力重点,必须下大力气着力补齐。
问:我省“十三五”发展的薄弱环节已经找到,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准发力补齐这些短板呢?
答: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着力点,以结构调整和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增量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改变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的产品结构,建设石化、有色金属新材料、优质钢材生产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和先进装备制造业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有色冶金精深加工、煤电化等8大千亿元产业链;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骨干企业,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三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四是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彩色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五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在基础设施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机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瓶颈制约,提升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全力实施好“6873”交通突破行动,突出大交通思路,谋划实施一批公路、铁路、航空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二是全力实施好“6363”水利保障行动,实施六大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兰州水源地工程建设,做好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引大济西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三是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稳增煤炭、油气、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电力外送,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协调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着力培育首位产业、富民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延伸,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推动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
在开放开发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以开放促发展,发挥我省地缘区位独特、矿产能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支持政策叠加等优势,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我省实施方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依托经济、文化、生态战略平台,以重要节点和保税物流区、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支撑,推进铁陆航多式联运,建设联通内陆及东部沿海、西南及长江经济带、华北及京津冀经济区,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
在创新驱动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潜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潜力、市场转化科技成果潜力,到2020年,创建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优环境、好氛围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树立“大人才”观念,推动形成万众创新创业、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