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定西安定区白碌乡录丰村黄背阳洼社“造林愚公”王永瑞

2016-05-26 09:08:1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润陇原】“造林愚公”王永瑞

  记者 杨世智 通讯员 雪永鹏

  安定区白碌乡录丰村黄背阳洼社有一位76岁的老人,名叫王永瑞。40多年来,他用一把镢头一把锹,植树造林,凭一己之力造林40余万株,绿化荒山500多亩,被当地人称赞为“造林愚公”。

  安定区白碌乡地处大山深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植被稀疏,全年干旱少雨。40多年前,王永瑞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义务植树,没想到这一种,就种到了现在。每年清明前后,他都会扛着镢头,拿着锹,背着买来的柏树苗、杨树苗,来到村子附近的荒山挖坑、种树,边走边种。

  刚开始,有村民好心劝他:“你去别处种吧,这地方连柠条和旱柳都长不活。”他总是憨厚一笑,说:“草能长,树就肯定能长。”话虽这么说,但他知道让树成活肯定不容易,心里也没底。后来,听人说榆树耐旱,他就栽了些榆树。没想到,当年天旱,榆树都生了虫子,啄木鸟把树皮全剥了,很多树死了。又隔了几年,他打听到有一种速生杨耐旱,于是又换种速生杨,结果天旱之时又死了许多。现在,他已经把树种全部换成了更加耐旱的柏树,虽然情况有所转变,但有些柏树还是会枯死。为此,王永瑞总结了一套植树经验:种树不护一场空,活过3年才成真,种榆不如种杨树,最是耐旱有柏树。

  40多年来,除了农忙和冬天,王永瑞都在录丰村500多亩的荒山上整地、挖土、栽树、护树、补苗。他已记不清双手脱了几层茧,流了多少汗,挑坏了多少根扁担,磨坏了多少把镢头,挖断了多少把铁锹。但有一点乡亲们都看在了眼里,王永瑞栽活了40余多万株白杨、旱柳、柠条、杏树、柏树等树木,硬是用勤劳和汗水让昔日的荒山渐渐绿了起来,好多年不见的喜鹊飞了回来。

  山变绿了,但王永瑞的家几十年却变化不大:一间土屋,一张土炕,一个火炉,一台14寸的小电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这是他全部的家当。40多年来,他为了种树,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没有给自己添几件新衣,没有给家里修一间像样的房子,至今仍是村里的五保户。即便是这样,近些年来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五保户补助,也被王永瑞投到了种树上。刚开始,村里人都笑他傻、笑他愚,但随着山上的绿色越来越多,人们又从心底里生出不敬重,称赞他为“造林愚公”。最近,年过古稀的王永瑞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种树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他说:“如果我能活到80岁,就能把这片柏树栽成‘气候’。到那时,就算我不在了,心也安了。”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